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在 2024 港百之后,跑野在港百群里面机缘巧合发现了一位很有意思的跑者,64 岁的廖洪涛先生。他是今年香港 100 大满贯组别的男子最后一名。以下就是来自他的自述。


“2023 年港百推出新组时,我想既然有新组别,就报大满贯吧。开跑前内心有点怵。大满贯三项赛事一共要跑 192 公里,爬升 8600 米。中间虽有休息,但肌肉恢复程度对第二天和第三天影响还是蛮大的。所以能不能及时恢复也没把握。但既然报了,就认真来吧。


我策略是前两天跑用的力度较低,用 60% 速度完成。主要精力留在第三天,这个策略还是有效的。第三天全力以赴时有点不巧,太阳猛得不得了,虽然留了力气,但上西湾山那时,太阳直射,差不多快中暑,只好放慢速度。”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底子在,体能也还行,就算中暑,对山路也比较熟,最后有惊无险完赛。一查,我居然在大满贯组男子 52 位完赛选手中排第 52 位。其实之前还有一次最后一名完赛,那是 2020 年环大帽山百英里赛事,因为要陪老婆一起冲刺。这次又是最后一名完赛,拿不了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以下是 64 岁的廖洪涛的自述: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接触路跑和越野跑前,我不是一个有运动底子的人。我学生时代所有学科考试最担心的就是体育课,不管单双杠还是短跑、中长跑,我经常不及格


上山下乡结束后,先去部队当兵五年,在南京军区空军高射炮兵师当炮手。退伍之后,我回到中学母校补习几个月,高考考上了中山大学。在中山大学读完地理学科本科和硕士,留在广东省政府环保局工作。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去香港大学读地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然后留港工作。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我本身学地理,知道香港有很著名的郊野公园,其中的麦理浩径非常著名。但当时忙于学习工作,也没时间去郊野公园走走。2003 年初非典时香港疫情也非常厉害,大家不敢在市里呆着那时候我开始往山上走,最早走的就是麦理浩径第一和第二段,跟港百的缘分从那时埋下伏笔。刚开始走山比较零碎,一两个月有空才去走走,不成系统。


2005 年,我在香港慈善公益机构——乐施会担任中国项目总监。主要是负责乐施会在中国内地的扶贫发展项目工作。乐施会主要在香港筹款,款项近1/3开支在国内展开扶贫。乐施毅行者是其中一项最大型的运动筹款活动,每年仅毅行者活动就可以筹到 3000 多万善款。在 2007 这一年,我陪同事走毅行者,四人一组,48 小时走完麦理浩径,运动开始有规律。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走了五六年后,毅行者给我打下很好身体基础,不管心肺功能,还是上坡的肌肉强度,下坡对关节的冲击承受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走完那五六年,我觉得,光走山对我已不够了


2011 年我开始跑步。第一个半马是 2011 年 10 月的北京马拉松的半马组别。当时北马开始报名好几天之后在找朋友帮我代报。现在哪还可以这样。参赛包有一张空白的半马证书,盖好公章。跑完自己看下终点大钟,把时间填上去就好。


2 小时 11 分完赛,很高兴,觉得也是跑过马拉松的人了!还拿证书动不动到处显摆一下,看,我也跑过马拉松了。后来真跑过全马的朋友严肃跟我科普:老兄,半马不是马拉松!


我本想跑三年半马再全马,但因为他这句话,我第二年报了厦马全马。人要有些新目标刺激一下,进步更快些。


当时不知天高地厚,觉得跑完半马就很牛了,没想到山外有山。这个道理放在越野跑也一样。你永远要知道,这个山不是终点,还有更多山头在前面等你挑战,开拓新的视野和风光。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2013 年一月跑厦马,4 小时 52 分。周五香港下班,周六一早从深圳飞厦门领物,周日跑完赶回去上班。当时回程跑到演武大桥开始摆烂,上桥前一看坡度,就知不可能跑上去。后面一直走。路边围观的市民给我打气,让我跑起来:你们是来跑马拉松的,不是走马拉松的!但实在跑不动了,勉强坚持,五小时内跑完。


我跑马前三年,没一个马拉松从头到尾跑完。那时月跑量 150 公里,完全看网络上的公号上的信息练。因为要经常出差,不能参加跑团,也不用什么课表,很佛系地练和跑,好听一点叫自学成才,不好听的叫土法练钢。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变成严肃跑者是 2015 年后,跑量每月 300 公里。2017 年无锡马拉松是第一个全程跑下来的比赛,PB 到 430。2019 年成都马拉松更是突破 4 小时,获得中国马拉松大众选手年龄段一级称号。


真正开始越野是从 2017 年 6 月开始,当时我跑了大五朝台 40 公里的越野赛,从台怀镇的谷底上东台,凌晨爬上那个大坡还是蛮辛苦的,到了东台是个小下坡,太阳从东边升起,在草坡跑着真的是心旷神怡,觉得在那么漂亮的山野放飞自我,心情像迎风飞起来的感觉,一下子就对越野着迷了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后来接着连续跑了长白山 TNF100 和 莫干山 TNF100。再后来凭毅行者积分,加上运气比较好,报名参赛 UTMB,连续在 2018 年和 2019 年抽中 CCC 组。


因为 CCC 组有比较紧的关门时间,我针对自己的弱项爬坡能力专项练跑山。深圳梧桐山爬升够意思,3 公里爬升 900 多米。我在 2018 年 CCC 赛前经常到梧桐山练山,有时比较疯,我一天在 11 个小时内三登梧桐山。


两次 CCC 比赛我都在关门前半小时完赛。这个赛道跑山是非常美的享受。赛道有个特别设置,跑回终点前是最后一个打卡站,是一个离终点几公里的 1000 多米的山头。到这个山头就非常有把握可以完赛。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山头上,可以看到霞慕尼周围的雪山,勃朗峰,河流,下面的小镇,村庄,你会觉得,我终于踏上越野跑殿堂赛终点线上面的高峰,有点虚荣,但还是有很大乐趣和满足感。这也是给我心灵最震撼的比赛。在旷野中奔跑,赛道一边是阿尔卑斯雪山、壮丽的冰山冰川就在你眼前,你沿坡而下,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高的雪山,深的山谷,牧场,牛群,各种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


你一边比赛,另一旁男女老少在山野中徒步,人和自然如此和谐。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和孩童在漫步,所有景象没有分割,非常和谐融洽在一起。冲过终点前,很多游客或市民在两边鼓掌。我边跑边跟他们拍手,这种感觉非常奇妙,是人生非常高峰的体验。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很多人说跑一趟 CCC 就算了,酒店那么难定,为什么还跑两趟。美好的东西,你不怕重复太多的。只要有可能,必须再去体验,好赛事给你好的新体验,你希望继续参加,而且不是简单的重复。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这十多年为了跑步跑山流了不少汗,花了不少功夫,吃了不少苦。虽然没受大伤,但被狗咬过,跑步摔跤把脸摔破,或大腿肌肉擦破流血,带伤到终点。人的灵肉如果如果有追求,还是可以在经历痛苦过程中达到很多个高峰体验


所以虽然很多感受是积极向上,但实际每次不管训练还是比赛都有痛苦,不管肉体痛苦还是熬夜,有时崩溃骂自己为什么不好好在家待着?要忍受冬雪、夏雨,在非常寒冷或湿热的环境饥寒交迫,越野尤其是长距离,过程非常难受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到底在追求什么?我也常问自己。越野给人不仅是美好的感受,这个过程,你经历很多孤独,很多痛苦,很多生理、心理的冲击折磨。如果没坚强意志,会对自己为什么越野产生怀疑。


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感受,很痛苦。但痛苦会给你带来更有意义的体验。有点像永远在爬山,不停地爬,在上升时你喘不过气,有时绝望、窒息,有时饥寒交迫,筋疲力尽,也要克服这种非常困难的身心状况。最后到山顶,觉得一切都值得,爬完一座山,你肯定不觉得这是最后要爬的山,可能下座山有不一样的风光,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痛苦,你会爬完一座,再爬。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2022 年后想继续突破百英里,几次都不理想,当时 2022 年 12 月跑了泰国 UTMB 百英里,结果赛道太野,我跑了 60 多公里决定退赛 DNF。2023 年 5 月跑英国斯诺登 UTMB 百公里,因为它有很多类似攀岩赛道,而我在这方面的训练很少,50 多公里后决定退赛。去年 7 月跑崇礼百英里,跑完 110 多公里,觉得整个身体都崩溃了,肌肉完全僵硬,硬撑着走 20 多公里没恢复过来,连续第二年退赛。


退赛不等于一辈子就完了,退也给我一个新的目标。我不会因为退一次就躲得远远的,反而从退赛中总结教训,之后有针对性加强训练,甚至会再次挑战之前退过赛的比赛,总会有一些参赛的新意义在里面。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一次次经历痛苦,可还愿一次次投入其中,去享受。人总有一种痛并快乐的人生体验。既然我经历过这种体验,乐在其中,所以我不回避追求快乐过程中的痛苦。而且如果没经历这种痛苦,会觉得人生有很大缺陷


喜欢越野的人都在找虐。在过程中,你不屈服于这个痛苦,就有满足感,但完成目标后,满足感更强。这个痛苦也是满足的一部分。如果没经历痛苦,这个虐也不完整。我估计高手大神要站台,背后痛苦比我们高很多,但他们的快乐也相应增加很多倍。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每次比赛我都有新的学习目标。包括这次港百跑大满贯。我以为自己是年龄最大的,走得过程中发现,有一个老兄,我跟他边走边聊,他比我大六岁,跑完六大,他符合波马 BQ 标准,我甘拜下风。我估计这一辈子都达不到波马的线。


广州有位罗老先生,比我大几岁,他过了 70 岁还跑完江南 100 百英里。当然他退赛更多,参加六次百英里,只有一次完赛。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最努力的。你在前行路上永远有可以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乐在其中,才能跑下去。


所以永远不要自我满足,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参加国际比赛的原因。国际比赛更多参赛者,更多元化的,不单是年龄。我 2019 年跑 CCC 时,在我前面的是一个残疾人。如果没记错,他右腿是假肢,上一座山时他上的比我还猛。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很多时候周围朋友都觉得到养生年龄,总说哎呀别老是折腾自己,悠着点。其实太多人没发现每人身体都有很强的潜能,看你想不想发挥,愿不愿发掘出来,享不享受这个过程。我歪打正着有些机会,探索一些新世界,探索过程不但要面对不确定性,中间过程可能比较辛苦,但享受辛苦过程,享受克服困难挑战后达到目的的快乐。很可惜,很多人失掉了这个过程,更没新目标实现的这种快乐和满足感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今年我有了新的目标:先抽中了四月日本环富士山 70 公里比赛。前几天又刚刚抽中 UTMB 100 英里组,这对我体能要求要比现在高几个 level。未来几个月重点以 UTMB 100 英里作为训练比赛主要目标。


我快乐的源泉很多,财务安全当然是每人都希望的基本保障,经济收入的稳定,可以满足家庭,基本居住,生活便利。但生活的快乐也不仅仅来源于财务满足。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对大部分人来讲,如果生活相对稳定,虽然收入增长没以前那么快,不等于生活没新的快乐,新的生活方式反而让自己生活更多元且充实。


2003 年非典后,香港经济一塌糊涂,很多人楼房变成负资产,当时香港绝望情绪蛮多的。但生活关了一道门,会开了一个窗。当时非典看不到尽头,很多人出不了街,那就在山上走,他们发现,原来我可以有很健康的身体,可以爬那么陡的山,看到免费的海洋和沙滩,呼吸很好的空气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走完一天山,回到家洗个澡,跟家里人吃个简单的晚餐非常满足。自己和亲朋家人爬山,可能以前跟家人没多聊天,通过爬山交流更多,这也是新的生活模式。


运动不能代替生活所有快乐的来源或稳定性或财务安全,但让你生活多些充实,多一些健康的满足和自信,和亲友更好的交往和互动。现在住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很好,绝大城市有绿道,沿江海边或公园可以跑步的设施,路径非常多。短的也可跑一两公里,长的可以跑北京奥森、上海黄浦江边绿道,世纪公园,广州珠江边等。穿简单跑鞋,简单 T 恤可以去跑,保持好的运动节奏和运动量。


不用买很贵的机票,甚至不订酒店,可以参加当地越野赛和马拉松,开拓新生活模式。而且跑步或越野过程让你发现原来天那么高,山那么清,水那么蓝,地界那么大。这些新模式让你发现自己原来如此强大,这个强壮会让你生活更充实自信。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现在不管青、中、老年,很多人最大的问题是运动方面不想踏出一步,觉得没信心,要就觉得不体质不行、没时间。实际从打麻将、喝酒这些活动中,挤点时间,例如一星期三小时跑步,已经可以跑二、三十公里。你会慢慢发现从两公里到五公里,五公里到十公里,十公里到半马,这个过程并不难,关键是要愿意迈出第一步


我另一个兴趣是喜欢忽悠朋友入坑运动,太太就是被我忽悠之后开始跑步的,她原来也不跑,腿受伤什么的,我说连我这个小白都能,你肯定也可以。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很多朋友找各种理由不肯运动,我说这些没一个理由站得住脚,如果身体差,我以前比你们不知道差多少,我没跑前体重差不多 180 斤,以前也各种关节疼、腰疼,我从体育不及格到典型中年油腻胖子到现在月跑量三四百公里,其实也是不难做到。我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任何人都可以运动。跑完不说治百病,但至少运动可以让身体强壮,把运动变成自己生命一部分。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 说说运动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吗?#


随机抽取 1 名幸运粉丝,赠送帽子一顶!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点 “在看”,在评论区留言

转发文章到朋友圈,参与抽奖


中奖者若未按规定参与抽奖,视作无效,

跑野大爆炸保留最终解释权


互动截止日期:2024 年 1 月 27 日




文字廖洪涛  / 编辑伏生
图片:廖洪涛、网络 / 视觉三年半练习生

港百|64 岁教授廖洪涛 “拿不了大满贯第一名,拿最后一名也挺好”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6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