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圈又热闹了一波,这一次不是新的纪录诞生,而是一场关于参赛名额的风波。
风波的关键词——A0001 号,贾俄仁加,北京半程马拉松,赞助商,竞品。
说是风波,因为这件赛前突然爆出来的事情本身就已经引发了激烈的争吵,各种声音都表达着自己的看法,当时就有各种阴谋论、操纵论的观点出来。
当比赛鸣枪,北京半程马拉松男子组冠军以很多人都没想到的一种形式决出之后,这场风波引来了戏剧化的走向和矛盾演变,从选手到组委会,再到赞助商和赛事本身,都陷入到这一事件所带来的负面漩涡中,十分典型的多输场面。


作为我国最快非注册职业马拉松选手,围绕贾俄仁加的话题始终有很高的关注和讨论热度,尤其是本次事件又极具争议和情绪爆发点,当然这样的局面并非贾俄仁加和他的经纪人希望看见,因为他们的诉求是能够有一个参赛机会,只是事态的走势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报名须知与竞赛规程中,参加北半马有两种方法,(一)大众选手以个人为单位报名参加,(二)组委会定向邀请国内外优秀专业选手作为赛事特邀运动员参加比赛;贾俄仁加不属于赛事特邀运动员,他本人也是通过大众选手报名的方法报名。
很多人拿耐克签约选手基普乔格受邀参加 adidas 赞助的柏林马拉松并且夺冠来类比,其实这里不能套用赛事和特邀选手之间的合作模式,这件事的思考逻辑更应该从一个跑者想要参加一场赛事从而寻求名额的角度来考虑。

在报名抽签没中后,他联系了赛事赞助商 M 和 K,于 4 月 1 日报名成功,4 月 7 日查询到参赛号码为 A0001,(竞赛规程第七条第六款:获得参赛资格后,组委会将通知选手查询参赛号码。)截止此时,事情经过一目了然。

争论源自 4 月 9 日-4 月 12日,4 月 9 日中午,M 和 K 赞助商先后收到组委会信息,称经过溯源贾俄仁加的名额来自这两家赞助商上报的名单,需要取消,经过沟通,贾俄与 K 赞助商那边聊天记录中确实明确表达了同意取消 K 赞助商这边渠道的报名。

但另一个渠道 M 赞助商这边,贾俄仁加方面表达的意思是自己从来没有书面答应过取消参赛名额,书面答应的是取消 K 赞助商这边,后续参赛行为的发生是基于认为自己可以通过 M 赞助商这边保留的名额获得资格。
因为 M 赞助商级别更高,根据以往报名经验和组委会沟通的话语权也会更高,于是贾俄方把希望寄托了 M 赞助商这边,在 M 赞助商这边并未同意取消,也就是说在贾俄方看来,他接受了组委会要求 K 赞助商取消他报名的要求,但希望通过话语权更高的 M 赞助商渠道,保留得到的那一个参赛名额。
在 4 月 9 号晚上,以及接下来的 4 月 10 号、4 月 11 号,贾俄仁加仍旧能够在系统中查询到自己的参赛号与领物单,于是判定自己参赛名额仍在,并于 4 月 12 日早晨从曲靖出发前往昆明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在飞机起飞前 15 分钟,他在系统中查询到自己的报名被取消,但机舱已关闭,他的教练魏彪也说让他先飞,自己立刻沟通一下。
就贾俄仁加的声明来说,他本人确实是知道名额取消这件事情的,但是认为借着 M 赞助商更高的话语权和自己持续在系统中的查询确定,才踏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在得知名额取消后,他希望与官方取得沟通与答复未果,于是有了“北半马 A0001 号消失”朋友圈的发布。
而在组委会这边,则是认为贾俄仁加在 4 月 9 号就同意了取消名额这一事实,无论是 K 还是 M 赞助商,都同意取消,这是双方沟通和认定的偏差,也是一切的导火索。


图源:贾俄仁加微博
这样的偏差,可以说贾俄仁加抱有了一定的侥幸心理,从运动员个人角度来说他确实蒙受了很多损失和负面影响,从事件脉络来看,严格来说他也不能算是一个“完美受害者”。

以开赛为节点,开赛前组委会在这场风波中其实并不完全属于舆论弱势的那一方,很多人对于官方声明的理由是认可的,觉得组委会按照规则办事,于理并无问题即可,只是以前从未有过这种事情,对于贾俄仁加本人来说从来没有经历过,对于所有看众来说也从未有过,毕竟这是第一次真真切切发生在台面上的事。
规则是死的,没经历过不代表不能这样做,所以组委会在赛前的声明中也是表达出了取消贾俄仁加参赛资格的依据和理由,当然这更多是给公众的一个解释,因为在贾俄仁加和他教练这边,他们从未成功与组委会成功取得联系过。

从官方的角度,贾俄仁加的名额源自赞助商 K 和 M,所以在说明中也指出了取消名额同样是官方与 K 和 M 赞助商之间在沟通,而贾俄仁加则由两家赞助商再通知,所以无需再与运动员本人产生交集,这样的逻辑其实也没有错。
所以在双方的声明都发布后,支持贾俄仁加和组委会的声音都有,如果没有后续的情节,这件事情可能也就这样争不出个结果,不了了之了,大家都能说服自己。
但在 4 月 14 日的北京半马比赛中,何杰最终获得冠军,比赛过程中与最后的冲刺阶段三位外籍选手却是明显以一种“护航”的形式陪他一起跑完了比赛,并且同样全身穿着特步装备,难道是因为北半马终点前这个冲刺那几位外籍选手是真的冲不过吗?就像前几年无锡马拉松上为了逃避兴奋剂检查故意冲刺输给岑万江的钱鼎斌,能不能赢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排挤其它品牌精英运动员”、“早早定好的保证自家运动员夺冠剧本”……随着北半马冲线,跑圈立马炸开锅了,一夜之隔的两件事,其实都是相对独立的,如果没有名额争议这件事,这种冲线场面虽然也会引起大家谈论,但风向绝对不会是现在这样,这次风波中偏偏又如此戏剧的联系到了一起,于是漩涡急剧扩大,贾俄仁加、组委会、特步、何杰……甚至前几周的兰马,越来越多的主体被牵扯进来。

图源:北京半程马拉松视频号截图
短短几天,一个名额风波就演变成了波及整个国内马拉松行业的一场舆论战争或者说是信任危机,在这样的骚操作下,组委会也受到了反噬,北半马官方视频号关于本次比赛的几条视频,悉数关闭了评论,而其它账号下关于北半马的视频评论,一波倒全是骂声。

北半马名额事件让人感到惊讶,但真的是所有人都没想到么?其实就和以前屡次发生的“递国旗”事件一样,在国内路跑行业野蛮生长的环境下必然会开出的一朵罂粟花。
马拉松作为公共资源加持下的公众产品,和各级别赞助商的合作本是互惠互利的一个模式,但在目前看来,各品牌成为马拉松赛事的赞助商,尤其是运动品牌,最看重的赞助商权益是——排竞权限。

所以我们在官方声明中看见了“发现贾俄仁加为赛事组委会竞品品牌签约选手”作为取消其名额的理由;所以我们看见了几乎国内所有马拉松赛事的领奖台上,获奖选手无论是否有另外品牌签约,上台就必须穿着组委会运动品牌赞助商的领奖服;所以我们看见了很多赛事的预热和结果宣发稿中,只要不是赛事赞助商运动品牌的运动员,出现的照片一定服装上 logo 被 P 掉的。

所有品牌似乎都在置气,你不让我在你的渠道露出,我也一定要在我的平台把你抹去,于是我们见到很多品牌的赛后报道/海报上,logo 一个个被擦去,甚至冲线视频中的冲刺带上有logo,也要马赛克安排上,有意义吗?这项运动不是只有某一家 logo 存在的运动,掩耳盗铃的行为,却恰恰所有人都在参与。
于是我们看见了 A 品牌赞助的赛事主场,BCD 品牌们纷纷招募,砸钱砸货组战队,一方面可以修饰“市场占有率”,一方面呢也是对 A 赞助商的一次狙击,这些赛事的组委会们都应该和北京半马好好学习一下,北半马可以在赛前认真审查取消竞品运动员的参赛资格,那么这些组委会自然也可以赛后认真审查把这些穿着竞品的参赛选手成绩一一取消,不然维护组委会赞助商的权益从何谈起呢?

这样的权益规定,合理吗?一定有其合理之处,但显然也存在可商榷地方。

本次风波中,何杰完全是被迫卷入的,身为品牌签约运动员和代言人,本身自己也有以赛代练的需求,参与赛事完全无可厚非,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终点前“惊险”冲刺赢过三位外籍选手,对于何杰来说,他很认真的在对待这场比赛。

但他的认真却是陷入到剧本和操作比赛的争议之中,何杰强不强,需要这样的定制一个冠军来凸显么?他可是我们的国家纪录保持者,为中国马拉松带来光的人,不要让愚蠢而可笑的策划毁掉运动员们的荣誉。

何杰在2024 无锡马拉松上再次创造新的国家纪录
如果没有终点前的“和谐”一幕,也不会让名额事件成为如今这样一副闹剧场面,更不会让公众撕破面纱将矛头直指特步,毕竟在官方的说明中,只说了不符合竞品排他规定,但是并未指明是组委会哪家赞助商的竞品,但在终点冲刺的话题出来后,特步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连锁反应来了,大众自然联想起了前几天兰州马拉松一众非组委会赞助商品牌签约的精英选手未中签而引发的争议,赞助商操作比赛名额和结果的嫌疑经此一事,指数型放大了,“以后国内马拉松都可以这么玩了,谁赞助的就哪家品牌自己搞友谊赛”。

毕竟在兰马那里,还可以说是抽签对每个人是公平的,并且抽签仪式还有现场直播和公证,不存在人为干预,但在北半马这里,大家知道了在抽签流程之后,组委会是可以排除掉“竞品”选手的,可以之后就可以之前,一番操作下来,大家的口径对不上了……
名额事件本身是可以从规则上圆回来的,并且如上文所述,贾俄仁加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还有别的解决方式,这一点很多人甚至还质疑他在赛前用舆论。
但终点冲刺的桥段,却是让这份前一天还能理直气壮的规则,直接成为了笑柄,风波不止限于贾俄仁加和北半马之间了,何杰、特步、兰马、整个国内马拉松的环境,信任一旦坍塌,整个行业和这项运动都会受到伤害。

国内马拉松的商业化在快速发展,但这并不代表着职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也在提高,这个话题的对象包括组委会、运动员、教练、品牌上、媒体……所有主体。
运动员临时加入出场名单的例子很多,比如去年的波马女子冠军海伦·奥比里,在洛克迪退出后,作为 On 签约运动员的她临时顶替获邀参加 adidas 赞助的波士顿,并最终夺冠,但贾俄仁加本次事件和这样的例子并不相同,所以在抵达北京后与组委会沟通解决事宜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想着大费周折来都来了,而且自己还是一个影响力如此高的精英选手,组委会应该考虑开一个方便之门的话那就错了,利用舆论和公众情绪施压这不是职业的行为。

而大大小小的组委会和赞助商,制定赞助商权益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这项规则本身是否合理?还是说只要在规则里写上一句“最终解释权归组委会所有”就可以解决全部问题了呢?
当很多事情不愿意摆在台面上执行,比如精英选手报名和参赛,比如赞助商权益,比如参赛人员筛选,那么少数人可以行得通的渠道就会慢慢被安上潜规则的名头,也就自然将信任隔绝了开来。

关于这些的监管呢?一切明明都合乎规则,哪还要什么监管。
当事件有了导火索,风波会瞬间席卷开来,曲解和质疑也会一直存在,这是一直以来如此行事要遭受的必然反噬。
风波的答案,可以从时间线和各自声明中去找寻;事情的结果,却是走向了闹剧收场;最终的真相呢?并不好妄加定论,只希望针对这次风波出现的声音,所有涉及其中的主体,能够想想为何是这些声音?又是那些原因导致的这些声音呢?
否则,还会重演。想想足球和篮球。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6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