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天时而耕,逐水草而居,这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凝练出来的生存规律和生活智慧,而在火爆的赛事大潮中,跑者们也会将一年两度的赛事周期,视为他们最重要的“耕作”时节。
随着马拉松赛事普及和商业化程度的提高,“靠跑步吃饭”不再是一句调侃或质疑,比如本号此前曾写过的“劳模”管油胜,靠跑步成了百万富翁,又比如在 2023 年无锡马拉松上,何杰和杨绍辉凭借打破国家纪录的表现单场比赛就赢得了超百万奖金。

2024 无锡马拉松,何杰再次打破马拉松国家纪录
这也让很多人产生了以跑步为谋生手段的想法,但管油胜和何杰的成功,是基于他们堪称国内一线甚至最强的竞技表现,处在头部的他们自然有更大概率通过跑步获得丰厚报酬。
竞技体育向来就带有金字塔属性,如果一个跑者的竞技水平并非顶尖,或许只能处在业余顶尖与专业队靠后的水准,好巧不巧还不是在专业队可以领固定工资的人,ta 又是靠跑步养活自己的呢?

比如这样一个男子运动员的画像,他的全马 PB 达到 225、221 甚至 219,绝对是能被称呼一声大神精英,在很多城市都是无敌的存在,但在当下整体的马拉松水平中,如果说他要靠跑步成绩吃饭,竞争力其实并没有很高。
这样的跑者现在并不少见,ta 们的轨迹值得关注与总结。

这里应该先聊一下“靠跑步吃饭”这句话。
在以前以跑步为职业基本上只有成为注册专业队选手这一条路,但随着赛事数量的井喷与商业元素的流入,人们慢慢意识到原来还有一些别的路径,赛事奖金、赞助等,都是可以创收的角度,于是专业队之外以跑步为生的跑者越来越多,这部分人的运动水平可能内部有差别,但整体大部分是都比较出色的,我们统称之为职业跑者。

和赛事一起兴起的,还有更为猛烈和大范围的自媒体热潮,短视频、图文、公众号……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内容制作者,同样也是一个传播平台,通过分享跑步经历、资讯、装备测评等,大大小小跑步博主也如雨后春笋出现,关注度达到一定程度的很多自媒体也慢慢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了商业化变现过程,与赛事和品牌等开始合作,获得收入。

两类人,或者是两类现象都可以称作以跑步为生,但前者侧重于跑步成绩也就是竞技水平,而后者则是与关注度密不可分。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前者,也就是靠双腿跑出尽可能快的成绩养活自己这一最直观的形式。

赏金猎人应该是最常见的手段了,也是很多跑者靠跑步谋生的早期必经之路,比如最早的李子成,从山东队退役后的他定居宁波,但为了还房贷他只能让自己不停参赛赢取奖金,各种登山赛、越野跑、马拉松赛场都有他的身影,结果是好的,他通过这种方式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客观上来说,他算是国内最先一批的职业化马拉松选手。
赛事多、奖金丰厚,也就吸引到了外籍选手的目光,他们通过各路经纪人的运作来到国内,在签证有效期内一场接一场的抢占抢金夺银,虽然被外籍选手分走了很多奖金,但遍地开花的赛事、以及很多赛事都会设置中国籍奖励,使得国内跑者仍旧有不少赚钱机会,所以选择跑步为职业的跑者数量整体还是在上升的。

机会在变多,同样内卷也在加剧。
前不久结束的 2024 遵义乌江寨超级长跑黄金大奖赛最高单人可赢得 200g 黄金,折合目前金价约 11.2 万,丰厚的奖金也吸引了各路好手,男子组方面最终岑万江 51.8 公里均速 321 跑完拔得头筹,尹顺金和管油胜分获亚军,他们三人都是近期全马跑出过 212 以内水准的国内顶尖高手。

这场比赛其实也是一个缩影,当奖金丰厚时,顶尖和非顶尖的选手都会盯上这块蛋糕,但显然前者的获胜概率更大,那么非顶尖选手要想凭借当赏金猎人获得尽可能高收入的话,面对的局势只会越来越卷。
内卷之外,如何在连续的参赛节奏中调整好身体状态和保持健康成了决定这类选手“收成”的最关键因素,提高实力应对内卷固然是最根本,不过选好比赛,合理避开竞争也就成了一门学问。

选择非热门赛事,或者选择奖励范围更广的比赛,都是常见的解决方法,又或者不必死磕全马,选择半程组别或者更小规模短距离的赛事,最终赢取奖金的概率都会大很多。
内卷这一点男女都一致,但相对来说,在赏金猎人这条路径上,男子的竞争比女子会激烈很多。

非顶尖、非专业队的选手,这部分人的成绩或许对于站上领奖台甚至前八来说竞争优势不太明显,但在一场比赛中他们的完赛位置大概率是很靠前的,相应也就更有机会在赛道上跑出“无人区”,比绝大部分跑者都能获得更高关注。

比赛又是一个综合的商业现象,赞助商、运动品牌、赛事公司等都会期望通过赛事获得预期的收益或传播效果,现在的大背景就是,很多品牌/企业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曝光,这样或许能够转化为产品力的证明——比如数来数去的鞋榜,或许是宣扬企业文化的一个绝佳窗口。

拿越野赛举例,某个品牌希望在特定赛事中自己能够尽可能占据多的靠前完赛名次,也会招募组建战队,这个时候一些暂时没有得到品牌签约的高手(非顶尖)就有了去处,其中竞技状态好的少数人更是有可能和品牌达成比加入战队收入更高的单场合作。

于是对于本文的主人公们来说,就有了一些新的合作机会,加入品牌或者企业的战队,穿着对方提供的产品跑进某个成绩标准赢得对应实物或者现金奖励。
这些合作大多数单场的,但是也会有一些跑者能够获得相对长期的合作,稍加留心其实就能发现,当下有相当一部分的非顶尖但以跑步为生的选手都有一个相同的去处——消防,这其实是前述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还有选手通过这种方式与品牌建立联系,慢慢双方相互认可达成协作,运动鞋服品牌相对难一点,不过诸如手表、运动补给、墨镜和水带包等运动配件品牌的合作机会却是会大很多。
我们很难想象现役任何一位顶尖职业选手会开办训练营,毕竟他们需要集中精力在竞技水平之上,事实上现在遍地开花的训练营反而有很多是那种跑步水平、理论水平和执教水平都一言难尽的人在表演。

对于那些以跑步为生的非顶尖、非专业队职业跑者来说,这里面有不少人没有训练团队和教练,变相让他们对训练有了更多思考,而以他们的运动水平来开办训练营,对很多想要参加训练营的跑者来说更有说服力,这是他们获得一份收入的又一路径。
线上或者线下,取决于这位选手是更多活跃在网上还是当地跑圈,也有可能两者皆有,如果愿意认真投入的话,训练营对很多非顶尖、非专业队职业跑者来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择。

前文提过靠跑步吃饭目前主流的路径分两种,职业跑者与流量博主,他们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一位水平比较出众的跑者,也有可能在社交平台上能得到很高的关注量,比如在 2023 年无锡马拉松上跑进 220 的业余选手大正,目前他已是百万级博主了,通过跑步为自己和家庭都带来了改变。

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不同方式带货也会成为一种收入手段,比如成为运动补给品的推广大使,或者是脆作为一个小型分销商与品牌合作拿货售卖,又或者是在自己的粉丝群/交流群里面利用好私域流量,促成产品销售等。
当然还有最直接的宇宙尽头——直播带货。
带货的路径对于私域流量经营,面对镜头的表达,关于产品的推介方式等,都会有所要求,这没有一个定式,带货收入的高低也会有很大差异,但目前这样尝试的精英跑者同样不少。

以跑步为生,有人是为了心中的目标,有人是为了一个承诺,有人可能是觉得自己通过跑步会挣得更多,跑者都有自己的跑步节奏,在这件事上同样如此。
360 行,行行出状元,就算是同一行,大家赚钱谋生的途径也是各有千秋,有人靠双腿跑出大山打破家徒四壁的窘境,但竞技性的存在,意味着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靠站上领奖台赢得奖金、签约品牌,从而将跑步真正当做职业。
当以一个非顶尖、非专业队选手的身份选择跑步为职业,就当下现状而言其实可以说是一件会比较辛苦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这样的跑者走不出一条自己的路,希望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能够出现更多成熟的职业路径。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65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