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本文主题是关于即将出征巴黎的六位马拉松国手备战的一些近距离观察,也仅限于“观察”。

 

巴黎奥运会的序幕已经正式拉开,首金的振奋,各个项目健儿们已经陆续抵达巴黎,准备一展身姿。

 

六月底,跑野大爆炸同事铁蛋(也就是笔者)来到玉溪,正式开启移动办公模式的同时也开启了自己的柏林备战之旅。

 

大家自然知道马拉松国家队的集训地也正是玉溪,而且集训队伍是不接受外界采访的,缘由不必多说,奥运就在眼前,队员们理当更专注于备战本身,避免外界干扰。

 

所以本文完全是笔者作为一名同在玉溪夏训的跑者,并未主动联系队员的情况下,以旁观者视角对过去一个多月中和六位选手的一些偶遇片段记录。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在云南这么多城市中,玉溪的知名度并不算很出众,或许提起抚仙湖会有更多人恍然,但其实这座位于昆明市南部的滇中之城,拥有很多别致的风格,而对跑步爱好者来说,这里也有着不输其它城市且得天独厚的训练环境。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借着前两年在此地举办省运会的契机,近年来玉溪高原竞训产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训练场馆、运动康复理疗、运营团队等愈发完善,对于处在备战巴黎的队员们来说,这里的各方面保障和训练条件都是过关的,简单一句话来说,玉溪目前具备接待高水平和多人数规模的训练队伍的能力。

 

其实在早些年,很多名帅比如张国伟教练的队伍就已经将玉溪作为外出训练的一个目的地了。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玉溪海拔 1700 米,这个高度对于高原训练来说已经足够,但并不算高,与昆明呈贡基地相比玉溪低了 300 米,海拔的变化在夏天影响最明显的其实是气温,笔者最近时常在昆明玉溪两地往返,300 米的高差还是能够明显感受到玉溪训练体感更热。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但这或许并非坏事,因为即将开始的奥运马拉松决赛,气温本就是最大挑战之一,在相对气温更高的地方进行备战,也能够对于炎热作战有更充分的准备;而1700 米的海拔依旧能够享受到高原训练带来的增益效果。

 

训练场地方面,玉溪高原体育运动中心有主副两个田径场、力量房、游泳馆等,公路则有基地外围道路、一圈 3.7 公里的聂耳广场外围以及来回折返约 9 公里的红龙路等,此外基地背后的大湾山盘山公路和龙马山上的土路等,也是慢跑放松或者针对性坡度练习的适宜场地。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除了田径场,其余路线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或多或少带有爬升,比如此前会长吴向东的一堂长距离训练中, 35 公里的路线累计爬升达到了 450 米,那一堂课会长是以 329 的均速完成的,这样大量且频繁地带坡度路线训练,对于爬升达到 400+ 的巴黎奥运赛道来说,自然也能够有更针对性的准备。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很多耐力项目的选手,比如竞走、铁三、场地中长跑以及滑雪项目的队伍同样在这里训练,带来了一种别样的激情与感触。

 

六位队员之外,几位教练指导下的队伍中其他选手同样也都在玉溪这边训练,比如和奥运再次擦肩而过的辽宁选手李丹,奥运选拔窗口关闭之后,李丹全心投入自身训练的心境并没有什么改变。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奥运是追求,但并非终点,未能踏上奥运赛场固然有遗憾,但属于李丹的职业生涯依旧,她带来的感动和精彩也依旧。

 

来到玉溪的第一晚上,由于租房还没确定,我和友人决定现在国家队入住的酒店睡一晚,当我拿到房卡上楼打开房门的时候,惊喜发现楼道有一只可爱小猫,小猫调皮还有些怯生,马上朝着一个房间跑去,视线跟随而去,发现原来对面住的原来就是肖丽教练。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因为近视,我其实一开始并未看清,但直觉感受那就是肖教练,那个身影显得有些瘦小,也没有穿着时常出现在大众视线中的那套干练红色教练服,可不就是么,人们印象中那个总是训练中充满激情和感染力,声音响彻整个训练场的教练,今年已经 70 岁了。

 

荣誉加身,本可以退休享受生活的她,依然留在了一线,原因不言自明,除了与弟子何杰的巴黎奥运之旅,肖教练同样还要负责指导手下诸多队员,比如上文提到的李丹和彭建华等虽无缘奥运但依旧为下一场比赛准备着的队员,还有无锡首马就跑出 213 的苏飞、这两年在国内 3000 米障碍赛场上发挥亮眼的温都日呼等新人。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作为同个队伍,一个团队,他们也都为中国马拉松队备战巴黎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六位队员中,杨绍辉和张德顺都师承张国伟教练,这一次集训中张教练指导的队伍同样全部来到了玉溪,除了诸多国内马拉松一线阵容的弟子外,在队中还看见了目前的场地强手苏逸、徐国歌等,以及很多正在成长中的小队员。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我们还见到了一位特别的身影,那就是老大哥董国建,让国内马拉松幽而复明的他,依旧保持着良好训练状态,但如今身上承担了更多教练的职责,逐渐从张导手中接过衣钵。

 

所以看似是两位队员的巴黎备战集训,但这何尝不是云南完善梯队成长体系的一个缩影呢?或许下一个踏上奥运马拉松赛场的选手,就是这些队伍中的某个小孩。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由于居住地点和训练安排的差异,过去的一个多月中,其实和六位队员的碰面次数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下午的训练中遇上,但就在这些偶遇中,每次并不是单独只见到几位运动员,还有教练、队友、队医、体能教练以及科研等众多身影,无一例外。

这是属于六位队员的奥运之旅,但如果说从第三者的视角来观察这一整个旅程,这些身影也必须应该被关注。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现在该说回几位队员本身了。

 

来到玉溪最先遇到的是会长吴向东和他的队友副会长许乐,两人正在进行下午的放松慢跑,并热情的和我们打了招呼,一周之内他们大部分时间是一天两练,有几天下午慢跑还会和身体素质训练相结合,而调整的时候,他们可能篮球场上低强度的运动一下,或者自行选择游泳等方式皆可。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几位队员的训练偶遇不多,三位男子选手中会长吴向东和杨绍辉一同训练,而他的主管教练也和张国伟教练早就有了足够默契,或者说其实是教练和吴向东对他的训练有了充分的认识和默契,杨吴两位多年训练的队友,如今携手踏上奥运赛场,他们都展现出不俗的备战状态。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夏雨雨和白丽同样有一些课与张德顺走同样的计划,两位选手的教练与支持团队也和张教练的团队配合的十分融洽。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从 40 公里均速 320 左右的长距离,到赛前两周均速 303-257 的 4 组场地 4000 米重复跑,马拉松的训练最核心的还是要保证跑动表现,喜人的是整个备战周期的训练内容他们完成的十分高质系统。

 

除此之外,整个国家队团队的精细化训练指导和保障也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配有专人监控训练负荷、保证训练恢复的人和设备(比如会长 Vlog 分享过的低温冻舱),达到更高水平之后,他们的训练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冬天赴肯尼亚后无锡再破国家纪录的何杰,这次备战中同样有一位来自非洲的队友,在队友和这位非洲选手的配合中,他将自己推向一个又一个台阶,力求巴黎创造中国男子历史最好名次。

 

上周五周六(7 月 26、27 日),距离他们出发巴黎前一周,何杰连续完成了场地 1200 米间歇和赛前有一堂长距离,那种迎面跑来,似乎整个训练场都开始躁动,气氛被点燃的感觉,真的是只有亲眼目睹才能体会。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而在第二天的长距离训练中,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因为举办活动,此前一直可以训练的路线无法使用,但直到大家都抵达集合点之后才被管理人员告知。何杰他们不得不临时寻找新的路线,快到九点才开始长距离训练(平常这个时候都快结束了),在他这堂阳光全程直晒的训练直播中,有近万名观众为他加油,他也在最后几公里用三分内的配速直接抡起来了,着实很燃。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三位女选手的训练,老实说遇到的次数并不多,所以这里并不能做不负责任的推断或结论,但同样有被记住的时刻。

 

有一天当我们七点半抵达操场准备开始训练的时候,遇到了已经完成 4*4000 训练的会长他们正在冷身,场上只剩白丽一人还在进行最后的训练,事后才知道原来她其实是四点半起床完成了 7*4000 的一堂大课。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7 月 27 日的长距离训练结束后,遇到了拉伸放松的白丽和夏雨雨两人,夏雨雨直言自己在当天的训练中直接跑哭了,但哭归哭,训练还是保质保量完成了。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所以三人该有的量和强度也都顺利吃下来了,并充分利用了这边的训练环境和路线,那么对接下来的奥运之旅,需要做的就是充满期待。

 

就在这两天,几位选手就要启程奔赴巴黎,祝愿他们能够发挥出色,享受奥运舞台的竞技。

 

就在本文发布的今天早上,会长七点半之前又在操场完成了一堂赛前强度——1 分钟快 1 分钟慢的变速跑 32 分钟,均速为 302。

文字:初七 / 编辑:铁球
图片:跑野大爆炸(部分照片拍摄者为@许齐)
视觉:四年练习生
视角|近距离观察中国马拉松队备赛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6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