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之后,下一场进入人们视线的国际大赛就是明年的东京田径世锦赛了,而马拉松 2:06:30 的成绩达标线,也再创历史新高。今年无锡马拉松上何杰以 2:06:57 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但从东京世锦赛达标线来看,后续直到 2028 年洛杉矶奥运会想要通过成绩达标,中国男子马拉松的纪录必须继续进步。
衡水湖云集了一波国内马拉松的强手们,丰配友跑出 210 赢得国人第一、锦标赛冠军,一周之后体制外第一人贾俄仁加又在柏林马拉松上跑出 208 刷新 PB,但这两个成绩距离国家纪录和新的世锦赛达标线依旧有差距。
根据消息,12 月 1 号的日本福冈国际马拉松上,杨绍辉将会再次出战,而据传此前何杰也曾透露过会跑这场赛事的意向,如果两人或者更多国手真的出现在福冈国际马拉松的名单中,那么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是抱着在这场比赛刷新国家纪录而去的。
但是为何会选择福冈国际马拉松?这场比赛真的那么适合吗?

选择福冈的理由还是比较好罗列的。
首先就是在去年的福冈国际马拉松上,此时距离去年无锡马拉松上何杰创造跑出 2:07:30 打破尘封 16 年的国家纪录仅仅半年,比赛中杨绍辉全程紧跟第一集团,并在最后阶段顶住压力,以 2 小时 07 分 09 秒的成绩获得亚军,让男子马拉松国家纪录一年之内两次被改写。

其次,福冈的天气和赛道十分有利,同时距离国内十分近,避免了时差的影响。福冈国际马拉松创办于 1947 年,前身为“福冈国际马拉松锦标赛”,这一赛事的历史可谓十分辉煌。
只有男子组比赛,外加全世界成绩最快的马拉松赛事之一,是福冈国际马拉松最鲜明的特征,而后一个特征的原因在于这一赛事有着极高的报名门槛和极小的规模,选手分A组和B组,其中A组的准入成绩是马拉松至少 2 小时 27 分以内;B 组马拉松成绩也需要 2 小时 35 分之内。而且在 2004 年之前,这一赛事单纯为邀请制,普通跑者是没有报名机会的。
由此福冈国际马拉松也一度成为世界最顶尖选手一展身手的舞台,并一度被更名为世界马拉松锦标赛过。“长跑皇帝”海勒·格布雷西拉西耶和马拉松天才选手、北京奥运会马拉松冠军塞缪尔·万吉鲁都曾参加并夺冠。日本的大迫杰、服部勇马、濑古利彦等人气选手和名宿也都在这一赛事有过亮眼表现。

这一比赛还创造了两次世界纪录,今年芝马切普格蒂奇跑出人类历史首个女子 sub210 的成绩,而人类首次打开 210 大关则正是在福冈,1967年,澳大利亚选手德里克·克莱顿 (Derek Clayton)2:09:36 夺冠。1981 年另一位澳大利亚选手罗伯特·德·卡斯特拉(Robert De Castella)在福冈以 2:08:18 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高水平的竞技氛围保证了精英选手能够在比赛中拉起速度,而且福冈国际马拉松同样会设置不同目标段的配速员领跑,这也为参赛选手冲击更快提供了帮助。去年的比赛中,除了杨绍辉打破当时国家纪录之外,丰配友也顺利跑进巴黎奥运达标线。
有了二人去年的成功案例,今年会再次选择福冈也就很能理解了。
但在如今的赛事格局下,福冈国际马拉松可能并不是一个最优甚至很优秀的解。
今年将是第 77 届福冈国际马拉松,但其实在 2021 年这一比赛曾官宣将在第 75 届之后停止举办,原因在于缺少赞助商和高昂的转播成本,简而言之就是比赛缺钱无法运营了。
马拉松在过去的十年迅速商业化,许多赛道优质、竞技水平高、组织优良的比赛冒了出来,六大满贯更是成为全球跑者心之所向,这样的背景下,福冈国际马拉松却是不设奖金的,而高门槛的报名标准也注定了这是一场无法靠规模盈利的赛事。

柏林马拉松上,sub206 的第一集团规模颇大
顶尖国际选手不再现身,就连国内精英也更多会选择东京、大阪以及国外大赛,福冈国际马拉松的竞技水平开始跌落,此前最负盛名的专业化特征,后来成为掣肘赛事发展的一个因素,衰落的福冈国际马拉松(或者说最初的那个福冈国际马拉松)在大流行后走向了尾声。

赛事其实并没有在时间线上就此中断,因为找到了新的赞助支持,福冈国际马拉松在 2022 年宣布继承赛事历史和传统将会继续举办,最终这样一场水平颇高并且特色鲜明的赛事在经历一年十分特别的插曲后得以继续。

赛事得以承继,比赛的参赛门槛依旧严苛,但在顶尖选手层面,赛事面临的窘境其实并未改变,这也是国手们选择福冈为何不算是最优解的根源所在。
去年的赛事冠军成绩为 2:07:08,比杨绍辉快了一秒,而再前一年也就是宣告停办但又恢复举办的那年,冠军成绩为 2:06:43,在 2021 年冠军的成绩则是 2:07:51。福冈国际马拉松的赛会纪录为 2009 年埃塞俄比亚选手 Tsegaye Kebede 跑出的 2:05:18。
随着对国际国内精英选手吸引力的降低,福冈这一赛事的绝对成绩已经在世界上不算顶尖了,而近几年连续 207 左右的夺冠成绩,至少对于今年赛事冠军的预测不会很快,这样的前提下,国内选手想要通过高水平比拼进而取得突破的目的,或许会有变数。
当天花板高度有限,甚至还没有最新的世锦赛标准高时,那么想在这场比赛冲击达标难度可想而知。因为现在的福冈国际马拉松,说起来没变,但终究是变了。
经过一个扎实的训练周期后,如何能够让运动员跑出理想水平,选择比赛就成了十分关键的一环。
已经有很多赛事会为选手创造成绩打破纪录提供尽可能多的保障。优化赛道、邀请更多顶尖选手同场竞技、高额奖金与出场费等,同时选手们也更希望在快速赛道上比赛,跑出更快的成绩并让更多人认识自己。
这样的比赛往往也是跑者和选手们更熟悉的热门赛事,比如上半年国外的东京马拉松和国内的无锡马拉松,比如下半年刚刚结束的衡水湖马拉松和柏林与芝加哥两站大满贯赛事,后面两场更是马拉松世界纪录的温床,这两场比赛中国内选手过去几年也屡次跑出亮眼表现。

福冈国际马拉松确实很快,但是从整体竞技水平和氛围来说,显然不如柏林与芝加哥,并且在 12 月 1 日同一天,同为世界最快赛道之一的瓦伦西亚马拉松也将举行,这一比赛的高手天花板和规模,以及不同完赛成绩段的配速员设置,显然比福冈会更豪华。
抛去福地这类玄学的想法,从客观竞赛条件来说,福冈国际马拉松对于 208 水平之外的选手来说,确实是值得一去的赛事,但对于目标放在 206 分台甚至更高的人来说,比这一赛事更优的解还是不少的。

当然,比赛最终是运动员去跑,如果运动员主观上有更青睐的赛事,那么首先自然是根据训练周期和状态以运动员倾向为主。
但如果赛事选择的主导权不是在运动员手里,那么能够决策赛事安排的人员,不妨多从实际和客观角度出发。
越来越多的国内选手选择走出去参加国际大赛,但走出去想要得到理想效果,其实是考验职业化程度的一个有效标准。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69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