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关于小孩哥跑马拉松,你怎么看? 跑野 • 2025年4月28日 am1:31 • 新闻 • 阅读 83364 2025 的马拉松赛季很热闹,从赛场内跑到赛场外,从体育新闻走向社会新闻,马拉松的热度不断蔓延,从最早期的中年人的广场舞,到如今慢慢走向低龄化。 今年 3 月 23 日,2025 遵义红花岗半程马拉松开跑,这场本来没有太多人关注的非田协认证赛事却因为一位 12 岁的少年引发了巨大的讨论甚至是争议。 12 岁的男孩以 1 小时 17 分 41 秒的成绩位列全场 23 名,距离二级运动员仅有 11 秒差距,更关键的是,未符合参赛年龄标准的男孩却别着带有个人信息的号码簿参赛,显然不是蹭跑,可以看做是组委会的一种默许。 也许是男孩的成绩比较出众,让舆论的风向与过往有所不同,有人谴责这是父母的胡闹,但也有人说他是未来可期,对于是否应该修改半马、全马比赛的报名年龄限制,也有了一定的分歧,少年与跑步到底该以何种方式打开? 由于关注度的持续走高,中国田协在 4 月 4 日发布《加强杜绝低龄跑者参加马拉松等长距离赛事》一文,再次重申“马拉松规则之所以确定年龄门槛,而不是放开年龄限制,是出于抵御参赛风险的考量。马拉松、半程马拉松等长距离跑步项目对于参赛者的体能要求较高,不适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并且容易引发运动损伤乃至生命安全风险。少年儿童可与家长一起参加短距离的健康跑、家庭跑,就能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未来协会将协同各省级路跑赛事监管单位,加大政策宣传,排查同类事件,杜绝再次发生。” 官方的一锤定音可谓是效果显著,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都对该事件进行评论或者痛批,根据最新消息,贵州省体育局给予赛事组委会停办赛事 1 年,约谈主办协办单位、将运营公司纳入属地办赛黑名单。 在发文之前,新华社发表评论文章《让制度生威 确保路跑赛事不“跑偏”》。“相关赛事组委会竟然“稀里糊涂”地让监护人签署所谓的“免责声明”,这种明显与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监管制度存在明显冲突的所谓“声明”并不能成为有关方面失职失责的“护身符。” 在一系列的措施之后,少年拿着自己的号码簿名正言顺地参加长距离比赛恐成绝唱,但只要父母们的脑洞够大,总是能找到”秀一把“的机会,不到 10 岁的小朋友蹭跑或者拿着父母号码簿替跑的也许还是会屡见不鲜,毕竟有时候不是孩子多么需要这样的一条赛道,而是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更渴望在这条赛道上的遥遥领先。 《中国田径协会路跑赛事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参加马拉松项目运动员须在比赛当年年满 20 周岁,参加半程马拉松项目运动员须在比赛当年年满 16 周岁。 这个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是全部适用的,包括大家熟悉的上海马拉松、北京马拉松、厦门马拉松、无锡马拉松等头部赛事也无一例外遵循该条规定。 事实上对报名参加全马和半马这样的长距离赛设置年龄门槛并非国内首创,在世界范围内,大部分赛事都有自己的明文规定。 1981 年开始,纽约马拉松赛规定了 16 岁的最低参赛年龄要求。如今纽约马拉松要求参与者的年龄在 18 周岁以上,而纽约半马的比赛要求参与者的年龄至少 17 周岁,比国内要求更高。 同样身处美国的芝加哥和波士顿马拉松对于参赛者的最低年龄也是 18 周岁以上。考虑到 18 周岁在美国大部分州都已经符合法定结婚年龄,如此看来他们对跑马这个事情还是比较谨慎的。 伦敦马拉松同样有 18 周岁以上的要求,而柏林马拉松更为保守,参赛者的年纪要年满 20 周岁,与国内的年龄要求一致。东京马拉松对参赛者的最低年龄门槛是 19 周岁,而新晋的大满贯赛事悉尼马拉松也是要求 18 周岁以上。 虽然各国、各地区在细节上略有差异,但在最低年龄的限制上还是都有着较为明确的底线。 小孩哥跑马拉松不只是发生在国内,国外的赛事许多也是放飞自我,例如三年前在俄亥俄州举行的飞猪马拉松,一对喜爱健身的夫妻就带着自己的六个孩子参加了全马的比赛,其中最小的年仅 6 岁,他们的整个比赛过程历经 8 个半小时。此举遭到包括前美国长跑运动员卡拉·古彻尔等人的抨击。 其实类似像小朋友跑马拉松这种事倒不是第一次发生,先前就有江西 6 岁女孩独自跑完 42 公里全马,后来父亲出面澄清女儿是 10 岁,套牌参赛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而贵州小孩哥更迅速出圈的主要原因还是成绩抢眼。 12 岁男孩半马跑出 1 小时 17 分 41 秒,即使放到高手如云的上海,依然可以闭眼直通上海马拉松,称之为“大神”也不为过,何况是 12 岁这样的年龄,给予了人们更大的遐想空间。 他是冉冉升起的新星吗?很遗憾,以我的才能无法为他断言。当然,我希望他会是中国长跑领域的天才,但现有的方式真的能让他去触摸到自己的“天花板”吗?我还是会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翻阅历史,在那个马拉松还不限制年龄的时代,我们能找到与贵州小孩哥相似甚至更为优秀的案例,但他们最光辉的跑步生涯就留在了少年时代。 3 岁跑步、7 岁跑马、9 岁在纽约马拉松破三的美籍华裔蒲仲强几乎就是小孩哥的加强版,9 岁几乎完成了大部分跑者的毕生梦想,他也被台湾媒体称为“最强跑步男孩”,预计 17 岁能全马跑进两小时的男生。好消息是,目前还未有人全马赛场破 2,他们还有机会,坏消息是,蒲仲强 14 岁时因为膝盖肌腱炎而放慢脚步,在 16 岁遭遇车祸后彻底结束跑步生涯。 图片来自运动笔记 曾经在 8 岁完成跑步环海南岛,之后又从海南跑到北京的“东方小神鹿”张慧敏,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她的身影。父亲梦想着她能站上里约奥运会的舞台,可现实却是 13 岁之前她就基本告别跑步。张慧敏当时的体检报告表明,如此年轻的骨骼已经出现疲劳状态。 每个人的发育状况是因人而异的,原本儿童的骨骼含钙量就要低于成人,所以他们的骨骼的硬度更低,对于冲击的抵御能力也薄弱,马拉松作为极限运动对心肺功能可能还未完全发育的儿童来说,负担更为严峻,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国内大部分少儿跑的比赛距离都控制在 2-5 公里左右。 相比于身体的负担,艰苦而又枯燥的训练往往更容易过早摧毁孩子们对跑步的兴趣,来自台湾的马拉松天才少年苏子宁在 80 年代驰骋马拉松赛场,从最初的玩耍状态进入到高压训练,她的心态发生巨大变化,从喜爱到叛逆甚至是抵触,即使远赴内蒙古集训,最终也无法找回曾经的热爱与继续奔跑的动力,在 20 岁就早早结束了跑马生涯。 在长跑领域,拔苗助长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如果真的是天才,真的是以奥运会这样的宏大目标而跑步,那么我们就更要爱护与珍惜,而不是放任他们到赛场与中年大叔们一较高下。 有人说,运动员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顶尖运动员需要从小就开始练习童子功,为职业生涯打好基础,话虽不错,但这个功怎么练,却不是纯粹的高强度、大训练量的堆砌,如果观察顶尖马拉松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我们会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并非从小开始跑马拉松的。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曾经屹立于马拉松世界之巅的两位传奇巨星,基普乔格和贝克勒,他们最早都是场地赛的明星运动员,贝克勒更是有着万米之王的名号,而他们开始首马的年纪分别在 29 岁和 32 岁。 即便马拉松的热度逐年提高,有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在更年轻的时候就投身马拉松赛场,包括巴雷加、切普特盖以及马上要在伦敦登场的基普里莫等人,他们在万米或者半马领域的成就已经是金字塔顶端的存在。同为长距离运动的万米和马拉松,在训练模式上依然有着巨大差异。 00 后的耐酸王者雅各布·英格布里格森也是在去年才开始首次半马的尝试。与我们观念相对接近的日本,他们近些年首马的速度越来越快,而这些不断刷新纪录的平林清澄、若林宏树还有黑田朝日,他们也都是在大三或者大四才正式开启 42.195 公里的挑战。 以仍在青山学院就读的黑田朝日为例,他在 15 岁的时候,训练的项目还是以 1500 米和 3000 米障碍为主,直到进入青山学院之后,为备战箱根驿传,才开始增加比赛距离,而他也成为青山学院在近两年制霸箱根驿传的中坚力量。 第 100 回的箱根驿传,黑田朝日连超七人,在王牌聚集的二区拿下区间赏,第二年的 101 回箱根驿传,他又一次力挽狂澜,复刻连超七人的神奇表现。可见中长距离的基础不仅不会影响长距离的发挥,反而会让他拥有更出众的速度耐力。今年 2 月的大阪马拉松,黑田朝日以 2 小时 06 分 05 秒刷新日本大学生的马拉松纪录。 即使同样热爱吃苦且极其重视长跑文化的日本人在小学阶段也是控制在 2000-3000 米的距离左右,5000 米和万米的距离基本要在中学以后才会接触到。 马拉松是一项讲究循序渐进的运动,至少从目前已有的成功案例来看,过早介入马拉松距离的训练还不是这些天才们的首选。 科学本身不在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不断尝试揭露和确认客观世界的运作法则和原理,跑步科学也是相同的道理,也许这个世界没有一套适用所有人的训练方式,但至少作为监护人和教导者,自己应该是需要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纯粹以精神胜利法或者意志力战胜一切的论调,多少是不负责任的。父母之所以为父母,是因为我们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永远推动他们前进的推土机。 马拉松的热潮还是会继续下去,在浪潮之中,跑者所需的不仅是对速度的崇拜与向往,也不光是对 42.195 公里这个距离的迷恋,更重要的是找到奔跑的快乐和理由。 # 你会让你的孩子跑马拉松吗?# 随机抽取 1 名幸运粉丝,赠送帽子一顶! 点 “在看”,在评论区留言 转发文章到朋友圈,参与抽奖 中奖者若未按规定参与抽奖,视作无效, 跑野大爆炸保留最终解释权 互动截止日期:2025 年 4 月 12 日 文字:不二 / 编辑:大卫 图片:跑野大爆炸 / 视觉:四年半练习生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75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