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跑马十年,你们去康复科了吗?


此前有一篇《第一批跟风跑马拉松的人,已经在康复科了》的文章在跑者之间广为流传。马拉松的热潮在近些年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的一项极限运动在逐渐大众化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问题不在少数,伤病就是其中之一。

难道马拉松跑者和康复科真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这个问题恐怕得要问问那些跑步多年的“老炮”们。2014 年可以看做是国内马拉松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年份,很多跑者都是从那时开始跑步的,如果能坚持到现在,也至少有 10 年跑龄,有人有没有去康复科呢?有人现在还在跑步吗?



跑步十年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时间范围,很多人跑步开始得很早,但未必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来,所以,我所寻找这些跑者不仅跑得更久,而且是不间断地跑步和比赛。

作为一个跑步媒体,跑野办公室内的十年甚至以上跑龄的跑者自然不在少数,其中猴子 (夏文杰)就是其中之一。全马 PB227、魔都三杰之一、曾经沪籍最快跑者,猴子算得上是跑步领域典型的业余顶尖高手,而他开始规律跑步恰好是 2015 年,满打满算也有了 10 年的工龄。


在这 10 年期间,猴子的跑步总里程约 40000 公里, 不过他的全马参赛次数倒也没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多,总数将近 20 场左右,每年全马的参赛频率接近两场,和基普乔格的参赛频次相当。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猴子的跑步始于 2015 年,但他在高中时期就是校田径队成员,每周会有两次的间歇训练,所以他并不是完全的跑步小白,反而是在身体条件上具备一般人所没有的天赋。


2015 年,猴子的月跑量从开始的 40 公里迅速提升至 100 公里,那一年的上马,他以 318 完成自己的首马比赛。空有天赋但缺乏跑步理论知识的他在这个阶段的跑步大多是跑一休三,频率较低,每次的训练基本都是以命相搏,在当时猴子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慢跑”二字。

这样的训练模式在 2016 年出现了问题,追求成绩的猴子开始提高跑步频次,每天都开始至少 5 公里的训练,而他的身体很诚实地进行了抗议,髂胫束摩擦综合症找上门来。这个病症在跑者中其实比较常见的运动损伤,基本是由于过度使用导致,另一部分可能与肌肉力量的不平衡有关。

髂胫束综合症的发作让猴子彻底躺平了两个月,以当时的训练情况来看,猴子的跑步基本属于换号重练,所有的训练几乎都要从头来过。


之后猴子的训练逐渐步入正轨,直到 2019 年,猴子的月跑量从 200 公里上升到 400 公里,最高峰抵达 500 公里,在 2019 年的北马,他成功跑出 227,短暂地享有了“上海一哥”的头衔。

时间来到 2019 年年底,跑者的至暗时刻降临,上海众多的体育场和操场全部闭门谢客,坚持训练的猴子将自己的强度课从操场转移到了以前他经常跑长距离的苗江路。


配速 3 分以内的 400-1000 米间歇课在柏油路上展开,猴子的脚踝在两个月开始出现不适,起初还不甚在意,但加剧的疼痛感让他无法很好地完成长距离训练,而最终的检查结果为左脚距骨骨髓水肿。

此后就是边针灸治疗边训练的漫长时光,一直持续到 2020 年的上马,带伤出战的猴子又一次跑出 227,PB 了 3 秒。


坚持完赛的代价是左脚伤势进一步加重,后续自然是无法照常训练,半平躺阶段维持了近 3 个月,如果从 2020 年 2 月为开始,整个距骨骨髓水肿的影响持续了近一年半的时间,直到 2021 年的年中才基本痊愈,这也是猴子跑步十年来经历过的最严重的伤病问题。

2022 年后,猴子在跑步的投入有所减少,马拉松成绩少有建树,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被其他的一些运动分散了精力。不试不知道,相比于其他的很多运动,跑步原来才是最安全的那一个,在飞盘和越野领域接连地负伤之后,目前猴子再度将重心调回了马拉松上来。




即使是全马 PB 227 的高手还是不得不面对伤病的侵袭,而马拉松作为一项对人体负荷超高的运动,其本身就伴随着受伤的风险,高手是如此,新手也是如此,那些毫无准备就奔赴全马的人更是如此。

如果仔细复盘猴子这十年来的跑步历程,我觉得对大部分跑者还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从新手入门到业余跑者天花板,不同的阶段,能力上的差异,心态的变化,所需要应对和预防的伤病隐患又各不相同。


从猴子的跑步经历可以看到,因跑步而引发的伤病主要有两次。第一次处于新手期阶段,而新手期阶段对大部分跑者来说既是幸福的,又充满着各种看不到的危险

新手期福利会让跑者有一种实力突飞猛进的感觉,迅速的成长会让跑者产生更大的野心,很容易滋生急于求成的心态,以求通过更多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如果 1 个月跑 100 公里就能有如此进步,那下一个月跑 200 公里岂不是要起飞?可惜,翻倍的训练量基本就是受伤前兆。

对于跑者来说,每个月到底要跑多少?不妨来看看我们之前发过的一篇文章《讨论|每月到底多少跑量合适?100KM 跑量能破三吗?》。

入门阶段的跑者在训练上往往难以做到张弛有度,而人体在训练后的反馈通常有 48-72 小时的延迟疲劳会迟到,可是从不来不缺席,等自身出现反应时,通常已经身体被榨干。


对于那些追求跑得更快的跑者在跑步初期会容易迷信频繁跑强度课,似乎跑得越多水平提升得越快。不过,跑者强度课本身是身体极限的来回拉扯,高频次的极限摩擦就是机器也受不了,何况是肉体凡胎。

练得苦竟然还要受伤,那么不练是不是会更健康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可问题是你如果以完赛马拉松为目标,那必然是要吃一点苦的,无非是赛前吃苦还是赛中吃苦。在吃苦之余,把握好强度和跑量,才是避免伤病的最有效途径

猴子的第二次受伤看似是因为田径场和操场关门,其实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对身体反馈信息的迟钝。这也是许多跑者所面临的问题,马拉松一直以来都和“坚持”两字牢牢绑定,跑者总归是有股子热血的,自然不会轻易放弃。


有时候怕的就是这种持之以恒,被马拉松精神蒙了眼,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走到黑,只会把伤越拖越严重,所以该放手时就放手,暂时的停下有时是为了跑得更远。

甚至有部分马拉松跑者都认为伤痕是跑者的勋章,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些伤是一定要受的吗?至少在我看来,跑步中的这些伤病,都应该看做是跑步生涯里走过的一次弯路。


猴子的马拉松参赛经历有一点还是值得借鉴的,那就是控制参赛数量,不管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完成一场马拉松,42.195 公里这个数字可不是开玩笑的,无论两个多小时还是六个小时,消耗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得人“面目全非”。

跑马拉松这件事在近几年已经逐渐变成一种风潮,马拉松运动似乎变得没有原先人们印象中那般艰难,但我们还是得正视马拉松运动,我们也应该给到极限运动应有的尊重,它天然地带有一定的受伤风险,但这不是跑马拉松的必然结果,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参赛、训练,放弃过度内卷,成为“康复科绝缘体”也不是没有可能

图片
# 跑马这些年,你受过伤吗?#

随机抽取 1 名幸运粉丝,赠送帽子一顶!


点 “在看”,在评论区留言
转发文章到朋友圈,参与抽奖

中奖者若未按规定参与抽奖,视作无效,
跑野大爆炸保留最终解释权

互动截止日期:2025 年 6 月 21 日




文字 大卫/ 编辑大卫
图片跑野大爆炸 
视觉五年练习生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77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