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跑友–文章:陈成
自“希波战争胜利”的伊始,马拉松这项运动从一诞生就和死神如影随形。从第一个完成马拉松的人到今天,死神就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条42公里的赛道。
2017年天气渐冷,年底国内马拉松却如火如荼,而赛道心脏骤停事件也是接二连三。一个月之内五场马拉松,倒下五个救活四个!
11月11日咸宁马拉松:心跳骤停,救活
11月12日南昌马拉松:心跳骤停,救活
11月19日桂林马拉松:心跳骤停,救活
11月19日重庆半程马:心跳骤停,猝死
12月10日广州半程马:心跳骤停,救活
转眼来到2018年,又到了相同的季节,相同的月份。11月11日,青岛海上马拉松,一位半马选手倒在了赛道上。而现场流出来一段旁边的跑友为他进行急救的视频。
跑圈自媒体“马拉松助手”也对这件事进行了点评:刚看到这个视频,很让人感动吧?跑友们还是很乐于助人的,很着急地帮助这名倒下的跑者。但感动之余,再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视频里面的急救方法大错特错!
他们也采访了几位医疗急救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并指出了视频中的基础错误:1、不应该第一时间去掐人中;2、不应该从桡动脉判断伤者是否还有脉搏;3、现场太乱。
最后庆幸的是这名伤者,救护车飞速赶了过去,这名跑者被救了过来。
马拉松猝倒,屡次上演
无独有偶,这样的事情在近几周多次上演。
在前几天的杭州马拉松也上演了类似的事情,先看一下下面的这则短视频:
上面这则视频跑通跑友也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微博名称“天使惑120急诊科医生”的张医生发微博称:
网传:周末的杭州马拉松,出现急救人员在“活”人身上用AED,胸外按压的错误方式。我认为在培训时,对于施行CPR的二要素(识别)强调不够。
杭马急救人员做的到底对不对
首先我们要知道,AHA美国心脏协会HS培训:胸外按压的条件1、人没有反应;2、人没有呼吸,两者同时具备才可以实施,还有一个原则这种情况下优先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
公众号“急救科普人”发表了对这件事的看法:虽然有人在现场进行急救,但是不应该进行按压,不应该使用AED!
1、不应该为了一个谎言不被揭穿,编造更多、更大的谎言。
给患者按压的那几下,不会给患者造成啥致命的危害。AHA的HS课程里也有:宁可为一个不需要心肺复苏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也不应该错过任何一个需要心肺复苏的机会。所以,判断不清,按压了几下不算啥大事。
只要承认:不应该给这个患者使用AED,不应该给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就好了(可能是操作者太紧张,没啥经验,我们也能原谅)。
但是,有人为了掩盖这个错误,编出了更多的谎言就不好了。
有人说这是试探性按压,我没听说过这个词,不知道出处是哪里?不要误解AHA和世界足联的说法,他们说的是:目击有人无接触突然倒地,才可以开始开始单纯按压的心肺复苏。而且需要在调度员的指导下进行急救,一旦看到患者有反应,就应该停下来。不是看见一个躺在地上的患者就开始按压!
有人说为了避免AED的错误判断,我不知道AED会不会犯错误,反正我知道所有AED的厂家都不敢说自己的AED会分析错误。
有人说胸廓没有阻力:这句更是费解,阻力?弹性吗?怎么可能没有阻力(弹性),没有阻力(弹性)胸廓就没法回弹了呀。
2、对患者的处理应该先评估再处理,不应该先处理再评估:
任何急救措施都是在判断之后开始的,无论是创伤还是心跳骤停。心跳骤停要判断患者的反应、呼吸和脉搏,才可以做出心跳骤停的推断。才可以开始心肺复苏。
3、请不要首先使用排除法处理患者:
确实,心跳骤停是马拉松比赛中最危重的情况,中暑紧随其后。因为如果处理不好,心跳骤停现场患者就会死,中暑患者后期会死。而肌肉拉伤、外伤出血实在没啥可怕的。
所以,上来就怀疑躺在地上的患者是心跳骤停,按俩下,患者有反应,就除外心跳骤停,再怀疑患者是中暑。这不就是排除法吗?
没记错的话,排除法应该是选择题的一种解题方式,但不是首选的解题方式,排在排除法后面的解题方法就只有瞎蒙了!
4、院前急救不同于院内急救,请不要认为院内的人懂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绝对是特殊领域,在院前,我们面对患者的时候,没有医院里的器材设备,没有上级医生,没有团队。单兵作战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加细致的对患者进行评估,这些评估包括DR.ABC······
D:现场安全的评估,这个可以讲半天。
R:患者的反应:有无反应?AVPU哪个级别?
.:呼救,别以为自己能力有多强,一个人能力实在有限!
A:气道,是否畅通,是否有异物,是否有分泌物······
B:呼吸,次数、质量、氧饱和度······
C:循环,心率、心律、脉搏、血压(颈动脉、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皮温,出汗······。
而且现场这台AED是有屏幕的:
不清楚这个屏幕是否可以显示心电图,如果这个屏幕是可以显示心电图,我猜这个患者显示在AED屏幕上的一定不是室颤,一定也不是一条直线,也就是说肯定有波形。
AED屏幕有波形,患者还有活动,我们可以猜出:患者没有心跳骤停。所以,真的不应该进行什么试探性按压。
赛道保障力量“严密而庞大”就够了吗?
目前,国内心源性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到1%,但马拉松赛道是个特殊的场所。很多人说日本东京马拉松是最安全的马拉松,就是因为几乎每一个在东京马拉松赛道倒下的跑者几乎都被救了回来。
东京马拉松为何可以做到10年零死亡率?因为强大而科学的赛道急救保障级别,让跑道已经成为比医院还要安全的地方。
以本次杭州马拉松为例,半程急救跑者设置100多位,全程急救跑者设置200多位,并且各个完赛时间都有。一般来说赛道上都会有很多急救车(并且每辆车至少要配两位急救人员以及急救设备)、除颤器等等。但是笔者并未找到这些急救信息的具体数据。
看起来如此庞大的急救力量,还需科学的急救策略指导和赛前的针对性演练,否则只能是乌合之众。
关于急救跑者
作为一名急救跑者确实责任重大,但是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急救跑者,就应该做好奉献的准备,而且定位是一名志愿者,而不是单纯的赛事参赛人员。
举个例子,在去年成都双遗马拉松的急救跑者中有三人违规被取消成绩,并且禁止参加任何爱救团活动,并且受到通报处罚。
违规原因是,急救跑者李穿爱救团服做急救跑者,在赛道上边弹吉他边跑步。他的弹唱照片在跑友中广为流传,引起的了很大争议,在爱救团内部则是一片愤怒的声讨。
急救跑者苏,因故在8公里处退赛。急救跑者刘是赛事的官方配速兔,同时又做急救跑者,也违背了爱救团关于急救和配速兔不能兼任的规则。然而他们并不只是个例。
他们都严重违背了要求全神贯注于比赛救人的宗旨,其次他们也没有尽好一位急救跑者的责任。最主要的要急救跑者也该将自己的专业素养放到第一位。
组委会在招募上,组委会也不应该只追求数量而不讲究质量,考核的内容不要流于形式,一名合格的急救跑者应该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拥有持久跑步的能力。
急救跑者确实不是专业医生,但他们是赛事安全保障的重要一环。但这群跑者要掌握着专业的急救知识,承担着无比重大的重任——因为只有他们能全赛道、全时段覆盖监控整个比赛,如遇突发状况,在第一时间赶达,行动比救护车更快。
所以急救跑者是保护参赛者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一定马虎不得。最终不管怎么样,希望每一位跑者都能安全回家。
跑野大爆炸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 更多跑步资讯 · 关注跑野大爆炸 /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29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