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大多数业余跑者来说,拥有教练,或者专属教练,还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儿。但对大多竞技领域,教练和队员,就像是水和鱼儿,彼此依存,彼此成就。竞技领域也分两种,一种是体制内,国家给教练员发薪水;另一种则是体制外,队员要来负担教练的指导合作费用,或者双方谈判合作的模式。
体制内对大多队员来说,选择权不是很大。大多时候,指派谁谁就是你的教练。而对体制外的运动员而言,那就是跟谁合作有效、舒服、合得来,就跟谁搭档。毕竟,某种意义上,队员才是“老板”。
这不,田径国家队在巴黎周期,又要开始教练员的竞聘了。有志之士,可以投向国字号的大门,施展才华成就梦想。我们也期待着国家队长跑马拉松能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和那些甘于奉献的老教练,一道成就中国马拉松新周期的新突破。当然,细看这次的要求,其实符合条件的教练员,也不是那么的多。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有关教练的那些事儿。有关跑步,马拉松的教练的故事也是江湖里,讲都讲不完的风云。
从马俊仁那代教练开始,中国中长跑经历辉煌和低谷,挣扎和爬升。马俊仁是体制内非常典型的一位传统教练。“魔鬼”执教,打骂并用,老一辈教练的意识里,棍棒底下出成绩。
那时候的运动员,大多是“出成绩的机器”。在残酷的训练方式下忍辱负重,只盼着能有个成绩,解决个工作,逃离这梦魇之地。
时代的进步,到现在,即使是国字号教练,早已意识到,严厉的打骂不是能唤醒运动员内心崛起的有效方式了。他们开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试图让运动员主动萌发觉醒,从“要我练”到“我要练”。
但身为教练,有时候走完全的温情路线,对尤其是自律能力差的队员来说,几乎等于放任。所以,骂(指责)几句,说(苛责)几句,甚至动几脚,在运动队里,也不是多么罕见的事,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可其实,省市队里,教练的暴力指挥还是非小概率事件。有些教练动起手来,那真的是不想描述的现场。只是很多队员迫于威力,迫于生计,不敢声张。哪怕现在社交平台极为方便且发达,但做个敢发声的运动员,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目前的马拉松领域,最被大家念叨的几位教头也都是在这个行业里奉献了很多年。不知巴黎周期,谁还会走进国家队的地盘,给这支仍在找寻着前进方向的队伍注入新的力量。
多元化的选择方式让当下的跑圈其实有不少的体制外的新鲜模式。有跑团,跑步俱乐部,如强大的易居,也有很多单干模式下的灵活合作,大家在共同探索着彼此双赢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易居的模式自不用多说,李犁的名头足够是一块金字招牌。他带给队员的成长不仅仅是训练内容和方法的受用,更宝贵的该是一种无形的、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一种运动性格的培养,一种运动格局的养成。能遇到这样级别的教练,那是运动员的幸运。
强如巴斯,这个站上科纳的铁三之王,跟常人相比已足够自律,足够能掌控自己的训练。但在过去(2020年采访)一段时间,他也还是有线上的教练给自己做辅助。不过,那时他选择的是远程线上的合作模式, 既经济又灵活,性价比还高。
线下合作里,外界最为熟稔的就是祁敏和姚妙这对搭档了。带了自己十三年的教练退休,祁敏转投越野,开始更多的角色尝试——成为姚妙的教练,写就了一段彼此合作的高光。如今,他们也还是师徒,不知等到越野赛再度大规模重启时,是否还是原来熟悉的样子。
如今,陈盆滨也撸起袖子,搭起了台。甚至在 boss 招聘上还在为自己的公司找寻 CEO。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从草根出来,再回到割草根的羊毛中去——草根江湖里,还是有不少对这些有点成绩,有点名号,特别喜欢包装和打造自己的前辈认可加崇拜的。于是,单期的训练营,跑步大法,推广的花式手段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台,马拉松江湖里的热闹事儿,真的是从来都不缺。
你心中理想的教练又是什么模样?你是否有过渴望,想找教练来系统提示下自己的竞技水平?在江湖圈里,又有什么教练和队员的故事打动过你,留言区,欢迎来分享。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4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