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里乡亲的簇拥下,回到石嘴山市平罗县灵沙乡何家村的何杰又露出了笑容。尽管他的笑里,有腼腆,羞涩,还有些“盛情难却”。从前的放牛娃,如今穿上了国服,站上了奥运会的赛场,尽管拿到 67 名,但对那些连大山都没走出去的人来说,已经是一份荣耀。
奥运,为国争光,也好,重在参与,也好。家里人看重的永远是你累不累,苦不苦。
尽管在赛后,何杰已经在微博上表露了自己没发挥好的原因——紧张所致的胃痉挛。但我们还是在 8 月 15 日临近午夜时分,跟何杰复盘了整个巴黎的行动。
这一次的何杰,终于不再沉默。

直到从呈贡基地出发再到巴黎前一天训练遇到儿时偶像贝克勒,何杰的赛前状态都还算轻松,平静。但正如越是平静的海面,越值得警惕,因为它往往暗藏汹涌。
何杰的内心汹涌的野心,其实从未藏匿。

从无锡第二次打破全国纪录后,何杰喊出了冲击奥运前八的目标。有人说,也许是气氛到了,也许是迎合,但何杰说,那就是他的梦想。他给自己定的是,最次前十二,然后冲前八。

三个多月的苦练,肖导给他的上的强度超乎过去。队伍找了东非 2:09 的陪练,模拟训练时的坡度训练比巴黎的难度还要大。一切他都顶下来了。
“相较之前几次大赛的训练水平,这一次要高得多。这个强度下我还游刃有余去完成教练的计划,所以即使发挥成这样,我还是要说,我在玉溪高原训练基地四个月的阶段性备战是成功的。”何杰一贯坚持,备战是没问题的。
备战没问题,那就是发挥出了问题。
众所周知,发挥的问题,就在于何杰赋予了巴黎奥运会这场比赛太多的意义。
“这场比赛为什么又拉肚子,又在过程中出现胃痉挛,就是源于我太想要了。我想在奥运会上证明自己。我没有任何的私心或者杂念,我只想在这个舞台上把自己真实水平去展现出来。”

在何杰眼里,这次的巴黎之战,自己是代表中国最快速度出战的,是国家让他来比赛,而不是退赛的。即使在胃痉挛最难受的时候,他也这么告诉自己。
回到村里,一切硝烟散去时,何杰说自己也在回想这场比赛,“我把过多包袱施加在自己身上,可能我之前一无所有,没出成绩,还是小队员的时候,没过多想法。但随着两次打破纪录,拿到亚运会冠军时,我心里觉得,我要为中国马拉松事业做一些事情。本来这件事是很纯粹的,但经过之前北半马的风波后再回到备战中,我的压力很大。”

教练肖丽赛后也说,自己疏忽了对其心理的疏导。在北半马风波过后,肖丽告诉何杰,这一切会随着奥运的结束而结束。但如何化解四个多月以来的压力,他们并没有十分在意。

在聊天中,何杰特意提到了吴艳妮,这个在巴黎“复活”失败的女子 100 米栏选手。在赛后第二天,她给自己巴黎的表现打了 0 分,但她身上没有一丝的沉重感。
何杰说,相比吴艳妮,自己完全没她身上的“钝感力”,“她也经历过不止一次的网暴,但第二天还能继续刷新比赛的 PB。尽管这次巴黎她也没跑好,但她应对结果的那份轻松和自如,是我完全没有的。我感觉,她的钝感力是天生的。”
当自己之前一无所有时,何杰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或外界的评论。但当他知道,所有人都会看这场奥运会,大家都在等着他在巴黎继续兑现诺言时,其实无形的压力悄然把他吞噬。
何杰消化比赛显然没吴艳妮那么快。他说,吴艳妮是一个天生有钝感力的运动员,她有两颗心脏。自己钝感力还需要磨练,只不过这一次磨炼的成本有点高,我拿奥运会去磨炼了。

在 28 公里时,何杰看到基普乔格。他直言,意外又不意外。何杰在自我思考时,基普乔格再次浮现在他脑海里。他在想,强如这样级别的选手又怎么面对这场失利呢?他也在过去几个月经历了失利,网暴等一系列考验。“基普乔格面对失利的态度也能让我从中学到一二,让自己巴黎失利的心好受一点。”何杰说。

之所以无法很短时间消化这场失利,何杰说根本上还是在于他无法接受,“自己给了国人希望——可以和日本选手掰掰手腕,但也是自己,又把这个希望在巴黎这一战亲手破灭了。”这就是他内心爱恨纠缠的痛苦所在。

完赛那一刻,何杰的眼泪刷就掉下来了,但他用饮用水浇了浇自己的头,不想让外界看到他的眼泪。
见到肖导后,何杰第一句话是:教练对不起,我没把比赛比好。说完这句,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了。

肖导抱住了何杰说,“何杰你这才是刚刚开始。你要接受这个失利。我们下来再去总结,我们的路还很长。记着,你永远有一颗冠军的心,我没有对你失望,你对自己失望了吗?”
何杰回答说:没有。
见过大风大浪的肖导说,那就够了,教练不怪你,是教练的错。教练低估了你承受大赛的能力,我们好好总结。这也不是一件坏事。何杰,你的马拉松,你的人生才刚开始。
之所以没处理好外界压力和自己的关系,何杰说是因为他强加了一些外在东西在自己身上,换言之,他迷失了自我。

“中国马拉松第一人”是把双刃剑,要他承受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也要承受与之而来的不被理解和嘲讽和谩骂。“我是人,不是神,做不到对之前包括现在网暴对我的完全隔绝和不在意。但经历这次奥运会失利后,不管我是否乐意,都应该去直面这些诋毁,嘲笑或其他的不理解。”

巴黎一战后,回到家安定了几天的何杰说,自己对跑步这件事的热爱依旧没变。他想去变强的心也依旧没变。
何杰想起了 2022 年自己失误了的北马,“我不该把外界的这些东西强加到自己身上,不可能说因为一场奥运会就把我局限了,就像 2022 年北马一样,那场比赛我失误了,难道我的马拉松生涯就结束了吗?”

回到家乡自我审视时,何杰发问:难道何杰就止步于这一场奥运会吗?实际上,我内心答案很坚定、很明确地告诉我,我没止步,我很清晰我何杰想要做什么,想带中国马拉松走到什么高度。”何杰知道,自己做不了大迫杰,但大迫杰也永远无法成为他。
何杰说,现在的自己能力已经具备打开 206,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能跑进 205 了。“给我时间,我一定能”。
但巴黎的经历证明,自身的能力和能否真正发挥出来是两码事。这其中还需要大赛的历练,细节的打磨、心态的成熟和稳定等等。

接下来,何杰想在更多的国际大赛中去把握高水平比赛的节奏。他说,“在国外这种奥运会、其他高强度的比赛中,比赛节奏对我来说,是需要拉扯和适应的。在这种被动适应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问题。因为始终是他们(世界高手)在掌控着节奏,我们虽然水平练到了,但在节奏方面如何做适应性调整,包括增加大赛经验方面都是不足的。国内的比赛对我来说意义不大了,我要走出去去国外参加一些比赛,现在教练和团队,国家队也都在研究这方面。”

从四月的北京半马那场风波后,何杰一直在书籍中找寻让自己开脱的答案。一直喜欢看书的他读了王阳明,读了弘一法师。他试图从过去先人走过的路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奥运会再重要,也仅是一场比赛而已。没人会保证自己万无一失。从肯尼亚外训回来、始终带着奥运手环的何杰在巴黎经历了苦涩和难忘,经历了泪水和揪心。
这一切也该过去了。

不到 25 岁的何杰还将继续上路,去找寻他的梦。就如肖丽所说,我们还有时间,我们的路,也许才刚刚开始。70 岁的老教练仍壮志满心,谁又有资格放弃呢?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6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