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正在冬训进行时,哪些训练鞋成为今年冬训的重要组成?在 2024 年,各大跑鞋品牌几乎都有竞速训练跑鞋登场亮相。
近些年,跑鞋的迭代速度明显加快,一年之内就迎来更新也不再是新鲜事,对于跑者来说,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而对于我们而言,如果不想单纯地作为产品科技的复读机,那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脚来尝试与体验,而时间与精力总是有限的,所以,这次我们所介绍的 10 款 2024 年上市的竞速训练跑鞋都是跑野办公室的跑者们亲身体验过的产品,也都代表个人观点。
跑鞋推荐本身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有多少人爱你,就有多少恨你,这句话对跑鞋同样适用。没有一双能让所有人都为它买单,但总有一个人会为某一双而买单。我们对于一双跑鞋的评价往往都只局限于自我的感受,如果换一个角度,有时候有问题不是跑鞋,只是使用者自己呢?你没有找到对的鞋,而它也没遇到对的人。
以下 10 款跑鞋按首字母拼音排序


碳板的出现改变了跑鞋的格局,但也有很多人怀念没有碳板的日子,新一代的跑鞋几乎都装备上了各种板,而 ADIZERO SL2 倒是继续坚持着“无碳板主义”。
ADIZERO SL2 比上一代在设计语言上更偏向竞速,从此前的前掌 LIGHTSTRIKE PRO 嵌片的浅尝辄止,这一代正式用上了 LIGHTSTRIKE PRO 的中底材料,单只重量也相应减少,在提速和触地的灵敏度上都更出色。因此,也有部分跑者觉得它的缓震感受变弱。
总体来看,它在竞速训练跑鞋里的“万金油”仍然不变,如果出差一周只能带一双鞋,那 ADIZERO SL2 的确是值得考虑的选择,没有碳板的情况下可以适应较慢的配速,而利落脚感也可以提速变得相对轻松,遇事不决,那就 ADIZERO SL2 吧。


C202 5 代 GT 可能是我从 2024 年到 2025 年念叨过最多的跑鞋,而升级之后的 C202 6 代会不会更好穿?至少猴子(夏文杰)认为新的 C202 6 代在诸多细节方面得到了改善。
中底的厚度增加 2 毫米后,缓震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中底配方的重新调校,C202 6 代的中底衰减问题得以改善,整体的脚感可以从始至终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让后程脚感变硬的困扰烟消云散,在长距离训练里可以有更好的表现。
另一方面,C202 6 代延续了该系列的一贯的优点,超强的适配性能够让大部分跑者都可以轻松驾驭,从新手到高手,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区间配速。


当 Magic Speed 系列来到第四代,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典的薄底训练鞋紧跟时代的脚步,中底最厚的地方达到 43.5 毫米,从脚感上已经可以看做是一代新的产品。
从造型上来看,Magic Speed 4 逐渐向 ASICS 的顶级竞速款 METASPEED 系列靠拢,风格上也越发接近。更厚的中底自然带来更好的缓震,Magic Speed 4 相较于上一代更合适长距离的训练,同时也保持了过去作为竞速训练鞋的特性。
间歇、节奏到长距离,Magic Speed 4 几乎都可以涵盖,算是比较全面的竞速训练跑鞋,从个人的实际体验出发,这双鞋比较适合大步幅的跑者,训练内容上也偏向于节奏跑,保持相对稳定的配速或者慢慢的渐加速,它基本都能胜任,但如果是变速较多或者长时间维持高配速的情况,就会考验到使用者的小腿力量。


第一代的烈风介于旋风和龙卷风之间,即使在没有装备碳板的情况下,依然是一双非常全面的竞速训练跑鞋。在去年的升级之后,烈风 2 的配置更为豪华,中底材料升级之外,还增加了碳板,前掌和后跟的厚度都分别增加了6-8 毫米。虽然中底材料的密度变轻,但增加碳板和厚度仍不可避免地使重量上涨。
在众多跑鞋挖空心思减重的背景之下,增重有几分逆势而行的味道,不过,众多配置的升级也意味着穿着体验上的升级,在具备更强缓震与稳定的性能之后,烈风 2 的适配人群变得比之前更广阔,而如何让更多跑者轻松驾驭自家的跑鞋,的确是眼下一门重要的功课。
烈风 2 的中底相比上一代,在衰减期上有所推迟,400 公里是烈风的一道坎,但伴随中底的增厚和升级,烈风 2 可以平稳地度过这个 400 公里的门槛。


Mach X2 在这次所有的竞速训练跑鞋里有几个之最,中底最厚,还有就是最昂贵的官方售价。上一代的 Mach X 被认为是竞速训练跑鞋里的“鸽派”代表,柔和的脚感,有着中规中矩的表现,而新一代的 Mach X2 改变了这个局面。
Mach X2 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增加中底厚度,最大厚度达到 44 毫米,中底材料延用了PEBA 泡棉加 EVA 泡棉的双密度中底组合,但 PEBA 泡棉的用量增加,反而让鞋重比上一代有所减轻。
更为重要的是,Mach X2 的整体脚感仍然是偏软的,但回弹能力比上一代出众不少,也让它的提速变得更容易,鞋面包裹感也更为明显,可以让跑者轻松地进入节奏,猴子可以穿着 Mach X2 稳定输出 340-345 配速的巡航。即使是对于全马 3 小时开外的跑者,也能在 415-425 配速的训练中有不错的发挥。


也许你的飞电 4 Challenger 才服役不多久,但这并不妨碍年底飞电 5 Challenger 的问世。除了碳板以外,飞电 5 Challenger 几乎将李宁目前能提供的所有尖端科技都运用其中,产品力上自然不言而喻。
飞电 5 Challenger 增加了前掌的上翘弧度,无论视觉还是脚感,它都比之前更为激进,中底的弧形进行加厚,使得流畅度有所提升,后跟的锁定感非常强烈,这一点上倒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部分跑者会非常喜爱这个设计,但后跟较宽的跑者可能会觉得有一些压迫感。
作为竞速训练跑鞋的飞电 5 Challenger 是近些年李宁科技的结晶,但我觉得对于大部分的跑者来说,这双鞋已经具备征战全马的能力,不管是鞋重还是中底配置以及加速能力上,飞电 5 Challenger 都具备匹配市面上许多竞速跑鞋的实力。如果你对于自己是否能驾驭飞电 5 Elite 仍然存疑,那飞电 5 Challenger 就是理想的选择。


Zoom Fly 系列就像一列过山车,从早先的广受好评,到 Zoom Fly 5 的一言难尽,那么 Zoom Fly 6 有着挽回口碑的重要任务。
该系列的升级之路分成两步,首先是增加 ZoomX 泡棉,提升脚感和回弹,与上一代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同时 Zoom Fly 6 比上一代轻了 10%,达到了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竞速训练鞋的一个平均水准。
Zoom Fly 6 在外形上有着几分 Alphafly 系列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它也的确就像是训练款的 Alphafly,当然,它的稳定系数要更高,同时还保留了 Nike 标志性的落地响声。
Flyplate 全掌碳纤维板的存在感很强,而跑鞋前掌的内部空间不算特别充裕,所以容易出现压脚背或者脚趾的情况,而舒适性恰恰又是训练跑鞋比较重要的因素,所以对于脚面较宽的跑者需要三思而后行。


理论上 Deviate Nitro Elite 3 可以被归为竞速跑鞋,但从实际体验上来看,作为竞速跑鞋中的“平稳派”,Deviate Nitro Elite 3 是一双非常适合众多跑者的竞速训练跑鞋。
Deviate Nitro Elite 3 绝对是长距离训练的优秀搭档,回弹稳定且持续性良好,可以保证跑者在长距离的训练中保持良好的状态,也比较容易可以保持目标配速,有着竞速款里少的舒适性能。
如果将周末长距离看做一场实战,那就用 Deviate Nitro Elite 3 检验一下自己的训练成果。

此次所有登场的跑鞋中,Kinvara 菁华 15 是唯一一双中底厚度小于 30 毫米的跑鞋。不过,这并不影响它在竞速训练中的表现。
薄底一直是 Kinvara 菁华系列的标志,Kinvara 菁华 15 则是将这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中底进一步地变薄,在前掌和后跟有做微调,前掌加宽,而后跟进行了略微的收窄,增强锁定,也保证了前掌的活动空间。
Kinvara 菁华 15 的脚感利落,能够适应一些短距离的间歇训练,也可以完成半马距离以内的有氧训练。


在特步品牌中选择一双竞速训练跑鞋其实并不容易,在 260X 2.0 和 160X 6.0 之间,让人犹豫许久。最终,我还是想以 260X 2.0 作为这一次竞速训练跑鞋的结尾,因为 260X 2.0 是一双更为纯粹的竞速训练跑鞋。
260X 2.0 拥有着特步的王牌中底科技,也在上一代从尼龙板替换为碳板,但整体的适配人群并没有变化,对于那些想要在全马跑进 4 小时 30 分的跑者,260X 2.0 就是闭眼选的训练款。需要注意的是,260X 2.0 偏大,选择的时候可以偏小半码。
扎实的脚感,清晰的路感,以及良好的舒适性,既可以是大众跑者的性能小钢炮,也能作为精英跑者的日常训练款,而特步出色的耐用性能让它成为了口粮鞋的第一选择。
十双竞速训练跑鞋,它们涵盖了间歇、法特莱克、节奏、长距离变速等多方位的训练方式,它们各自有各自的优点,也多多少少有着一些小小问题,它们也许是陪伴严肃跑者最长时间的那一双,更是成长道路的陪伴者。
在这之中,哪一双是你的训练之选,哪一双又陪伴你最久?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74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