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上个月,一部聚焦纽约马拉松“最后完赛者”的纪录短片(《Final Finishers》)在 Tribeca 电影节首映。镜头追随那些在夜幕降临、观众散去、甚至赛事早已“关门”之后,仍坚持跑完赛道全程的跑者。
但在这些动人故事背后,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谁有机会成为“最后的完赛者”?又是谁被关门时间挡在终点之外?不仅是马拉松,其他跑步赛事,包括越野跑、超马,甚至场地跑,都设有各自的关门时间。
关门时间是什么?这项看似“技术性”的设置,在不同类型的比赛中有何不同?它又是如何制定的?对参赛者的体验和命运,又意味着什么?

关门时间(cut-off time),就是各类跑步赛事给选手在某一赛段或终点设定的最晚完成时间。超过这个时间未到达指定点的选手,即被视为未完赛(DNF, Did Not Finish),没有成绩。
马拉松比赛,相比场地跑和越野跑,比较特殊的一点是,需要占用公共的、本应所有人都有权使用的城市资源——城市道路——来服务于少数人,即马拉松比赛的参赛者。所以马拉松限定时间关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尽快恢复城市交通。第二个原因就是,各类赛事服务人员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工作下去。

看上去好像是很简单的事情,到点关门,比赛结束。但是如果仔细想一想,这里面其实有挺多值得推敲的问题,比如关门时间怎么定,定多久?关门要怎么关?关门之后的参赛者怎么办?
其实关门时间,是近十几年来,在马拉松运动流行到大众层面之后,才逐渐被人们开始关注和讨论的事情。曾长期担任波马赛事总监的 Dave McGillivray 回忆说,1990 年左右的马拉松比赛,赛事总监基本上不会考虑设置关门时间。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候马拉松运动还没有那么多大众选手参赛,而参加比赛的选手都能够很快完赛。这样的话对于城市交通的影响也不大。

那随着越来越多的大众跑者开始参加马拉松比赛,参赛者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关门时间就变得有必要了;但又不能太苛刻,这样的话影响大众参与。像目前的七大满贯赛事的关门时间整体维持在 6 小时至 7 小时 30 分钟之间,其实还是相对比较宽松的。伦敦马拉松关门时间最长—— 7 小时 30 分钟,也就是差不多 10 分 40 秒的平均配速就可以跑完。
如果让城市交通大面积停滞 6 到 7 个小时,还是影响蛮大的。所以为了同时鼓励更多大众参与,并且又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影响,像东京、纽约、芝加哥、柏林等马拉松比赛,都采用了“分段关门”机制。也就是说,不是等到终点才一次性关门,而是在沿途不同公里处设关门点,比如东京马拉松就是每隔 5 公里会设一个关门点。这样的话就可以保证赛道后段及时恢复交通,避免长时间封路。

虽然大多数的马拉松为了鼓励更多业余跑者参与,关门时间都相对宽裕,在 6 到 7 小时左右;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一些马拉松很特殊,关门时间很严格,还有一些则是不设置关门时间。像以前的福冈国际马拉松 40km 处关门时间是 2 小时 23 分钟,不折不扣鼓励竞技的精英赛。而夏威夷檀香山马拉松则是不限制关门时间的,主打一个娱乐赛;为了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夏威夷马拉松通常是从凌晨开始起跑,选择的道路也都是沿海等城市边缘道路。

我们还是回来看大部分马拉松赛事。关门时间是在近十几年大众跑者广泛参加马拉松比赛之后才逐渐成形;相应的,会在意马拉松赛事关门时间的参赛者,实际上也就是绝大多数大众跑者。付了报名费去跑比赛,自然是想要“完赛”。既然被关门就意味着没有完赛,所以关门时间对于大众跑者来说还是蛮重要的。毕竟不是所有业余跑者都有兴趣、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特别系统性、严肃的马拉松训练,来达到一个根本不用考虑关门时间的成绩。
所以,关于马拉松赛事关门时间的争议,也就发生在大众跑者的故事里面。大家可能知道,像大满贯这些赛事,一般终点的关门时间都相对比较宽松,不会说你在关门时间后几分钟到达终点,就不给你颁发完赛证书。但是,波马就曾经因为这一点和参赛选手发生了一些争议性的故事。

一名为 Cortney Blackburn 的跑者在去年以为自己完成了六星的挑战,但后来官方成绩显示她以 37 秒之差被关门,像她这样的跑者在 2024 年的波马有 497 位。赛后,她向波马官方询问说,要怎么样才能得知关门时间。官方邮件回复说,有一辆顶部闪灯的“警戒车”会沿线提醒落后选手。Blackburn 就说,她一路领先这辆车,所以也没看到它,而且赛道各检测板上的分段成绩也都有记录。
一些人就质疑:既然终点仍在开放并在统计成绩,为什么这些选手不算完赛?或者说至少应该明确给出一个固定截止时间,比如当天下午 5:30,为什么要采用“动态”的方式呢?经过这件事,波马在 2024 年的 8 月就修改了关门时间的规则,统一定为:所有选手在当地时间下午 5 点 30 分跑完,才算官方承认的完赛者。

赛事如何执行关门,除了关乎选手是否完赛,还有一些有争议的点,关乎选手的安全:过了关门时间还在坚持跑的跑者,赛事方是否有“义务”保障他(她)们的安全?一般来说,参赛者个人在报名比赛的时候,报名费中就涵盖了马拉松比赛保险,包括场地意外险和人身意外险。所以只要是选手发生在赛道上的情况,基本都会在保险范围内保障,但也要看赛事和保险公司的具体协议内容。
除了兜底的保险之外,在具体执行的时候,赛事方对于被关门的跑者,又应该怎么处理呢?有些比赛会采用由工作人员组成的人墙,或者用 A 板排成一列来阻隔道路,又或是直接设置一扇门关上等等。还有一些比赛会有收容车,比如成马、吉马等等,被关门的跑者都会被劝上收容车。

那对于拒绝上收容车,仍然坚持完赛的跑者呢?虽然关门意味着赛事方结束服务,但是赛事方对于参赛者在道德方面的责任,仍然是我们需要思考权衡的问题。当交通恢复,从理论上来讲,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在城市的公共路面,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奔跑,只要能够接受没有完赛成绩,以及存在安全风险。

马拉松设置关门时间,讲了这么多,我们都能够理解。但是田径场地跑,为什么还要设置关门时间呢?比如田径大奖赛,5000 米的关门时间,男子 14:40,女子 17:10;10000 米男子 30:50,女子 37:00。这些关门时间的压力其实是不小的,今年几站田径大奖赛,就有不少能力很强的运动员被关门。
田径场地跑关门,实际上也是和马拉松、越野跑的逻辑是共通的:关门时间短,意味着鼓励竞技性,而非鼓励参与。那为什么田协要鼓励竞技性呢?何杰在上个月参加完两站大奖赛之后,发布了一个视频,大意是说,因为很多有能力的年轻运动员在场地中长跑项目中,“对突破自己的成绩好像没有多大兴趣”,只是为了名次在跑,所以都不愿意在前半段去领跑、带节奏。这样一来,大家整体中长跑的成绩也就提不上去。所以田协的关门时间,是想要激励一个竞技性的氛围,来推动场地中长跑的运动员能够突破自己,跑出更好的成绩,从而去推动中国中长跑的发展。

这一篇讲完了马拉松和场地跑的关门时间、它的由来以及具体的实施,你可能已经发现,关门时间制定的逻辑,其实就是分布在鼓励大众参与,到鼓励竞技构成的这一个光谱上面。
越野跑关门时间的逻辑会有何异同?这一逻辑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下一篇关于越野跑关门时间的文章中,你也许会找到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78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