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答记者问环节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表示,“十四五 2021 年至2025 年”时期,体育领域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以“假赌黑”治理为契机,重拳整治足球、象棋等项目发展乱象,开展马拉松、山地越野等专项整顿,维护体育行业秩序。
马拉松和山地越野与足球、象棋一起被“同框”点名,不免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有些尴尬,然而这的确也是事实,近两年国内马拉松、山地越野领域的突发事件不时发生,屡次被推至舆论风口,一面是人们高涨的参赛热情,另一面则是乱象丛生,整治与规范会继续持续,更多的变化也许会在未来逐渐展现。

四年前的白银事件令人痛心,21 位选手的逝去留下了深刻教训。事后,国家体育总局等十一部门迅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意见》,对行业进行规范。
然而去年,“惊险一幕”再度上演。江南雪窦山百英里越野赛中,49 名选手因暴雨被困伏龙寺,与外界失联长达 7 小时。根据网络上的信息,这场比赛吸引了来自 13 个国家的 3399 名选手,却因一场暴雨暴露出赛事应对极端天气能力的严重不足。
马拉松领域同样“不太平”,一件件事情一次次将马拉松推向舆论漩涡。一直以来,马拉松在不跑步的大众眼中就容易被“异端”化,他们不理解跑步这项运动,不满周末的生活、出行被马拉松所妨碍。加之当下的网络环境,无良营销号常常带节奏,使得不明就里的人们加深了对于马拉松的抵触。
14 名北大学生举报并协助抓获“跑圈第一骗”的事件,则将马拉松名额乱象置于聚光灯下。这件对于跑者来说是大好消息的事件,在大众舆论场中却发酵着负面效应。一些自媒体以《北大 14 名学生被骗!高智商为何被跑圈 00 后收割》这类煽动性标题博取关注,进一步伤害着跑步行业。

就在撰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经济观察报》这家受众范围极广的媒体,曝出马拉松慈善名额涉嫌违规的事件,虽然个中情况有待进一步确认,但这无疑又将一石激起千层浪。
接下来马拉松、山地越野将会进行怎样的整顿,有关部门之前已陆续出台多项规范文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危险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管理的通知》、《中国田径协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马拉松赛事组织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中,可以找到方向。

2025 年上半年,全国共举办各类马拉松赛事超过 300 场,参赛规模突破 320万人次。随着大众参与热情高涨,热门赛事名额紧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为非官方渠道的名额交易提供了空间——一方面跑者渴求参赛名额,另一方面部分赞助商或内部人员希望通过名额变现。
但由于这类交易无法光明正大地进行,这种灰色交易给了心怀不轨的人可乘之机,一些跑者付出了远高于报名费的成本才获得了名额,一些被诈骗的跑者支付高额费用后仍无法参赛,落得“名”财两空。

对此,想要减少跑者在赛事报名上受到利益侵害,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掐断非官方的报名手段,打击非法名额倒卖;另一个是更合理地分配常规名额、赞助商名额、慈善名额的数量。
中国田协已在路跑赛事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要求,参赛名额分配应公开透明,并增加大众选手的抽签名额比例。通过完善制度、强化关键环节,引导跑者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参赛资格。

从南京马拉松 AB 组的抽签方式可以看出,各大组委会现在都对参赛名额的分配进行了更多的思考,面对越来越供不应求的参赛需求以及逐年下降的中签率,老办法或者一刀切式的抽签已经无法满足众多的需求。
在各大组委会追求更高的标牌等级之余,如何让报名抽签变得更为可视化、公平化,是众多组委会需要更多地去思考的。

无论是马拉松还是山地越野,参赛者生命安全的保障都是重中之重,是赛事组织方需要坚守的底线。
它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赛场保障,包括补给站间隔设置、物资种类选择、医疗团队配置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状态与应急救援;二是赛事熔断机制,在危险发生前及时暂停比赛,才能最大程度保障选手生命安全。
大风、低温、雷雨、高温等极端气候,与选手安全密切相关。今年有些赛事,选手曾在及膝的积水中奔跑,尽管未造成伤亡,但滂沱大雨中的比赛是否安全、在看不到路面的情况下奔跑,是否将选手置于了危险之下,需要更周全地予以考量。
而今年四月中旬北京多项赛事因大风集体延期,“越山向海”赛事近年多次启动熔断机制,体现出了赛事方对选手生命负责的态度。
如同航空公司为确保飞行安全提出了“八该一反对”原则,马拉松、越野领域若能对应制定出相应的安全守则,这对于参赛者来说绝对是最好的消息。

在马拉松、山地越野快速发展的当下,建立起行业规范并严格执行显得尤为重要。规范化准则为赛事的组织提供了明确依据。
近些年,赛事工作车辆干扰冠军冲刺、领先选手被错误引导、赛道测量偏差等情况时有发生,根源都在于赛前培训与执行不到位。
亦有负责监督比赛的技术官员,本应对赛事进行全面细致的督导,但却当起了甩手掌柜,最后靠着从其他人那问来的相关数据完成比赛报告,如此糊弄的方式必然滋生赛事漏洞的产生。
审批、监督者负起责任,执行者按标准实施,才有可能带来令人信赖的赛事。

除对赛事从业者提出严格要求之外,也需积极引导参赛者文明参赛。今年苏州马拉松“尿校门”事件影响极其恶劣,不仅抹黑了跑者形象,也对后续苏州地区的马拉松赛事造成了很深的负面影响。只有跑者从自身做起,才能共同维护好马拉松、越野跑积极健康的形象,让它们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
这次的“点名”成为了一个契机,在行业管理机构制定好规范、赛事公司严格执行、跑者文明遵守之下,三方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为我们喜爱的马拉松与越野跑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短期内来说,新秩序的构建势必会带来阵容和相应的调整,组织水平弱以及缺乏安全预案的赛事将被暂停甚至取消,赛事主办方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参赛者也会迎来改变,就像如今许多的越野赛需要提交体检证明和心电图报告一样,规范一定会让过程变得更为冗长,也会受到更多限制。
在庞大的人群基础之上,构建秩序与规范是必经之路,只是这条路并不轻松,当需求变得越发多样化,如何在保证安全底线的情况下,让赛事具有创新性,找到不同赛事的差异性和生存空间,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十四五”恐怕只是一个开始。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7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