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恩·拉登|悉尼马拉松背后的掌舵人


从亮出惊艳首秀的跑者,到将悉尼奥运马拉松赛升级为全球第七大满贯赛事的领军人,韦恩·拉登(Wayne Larden)以不同身份,从各个维度全方位经历了马拉松赛事。




韦恩·拉登的马拉松职业生涯记录仅停留在 42.195 千米。1995 年,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赛道,韦恩·拉登完成了自己唯一一次马拉松,也创造了令人咋舌的成绩—— 2 小时 16 分 04 秒。这是他作为世界最新大满贯赛事总监的运动员生涯巅峰之作,也成为他的马拉松绝唱。此后,他再未跑完过任何一场马拉松


换个参照来看,次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澳大利亚马拉松阵容是这样的:史蒂夫·莫内盖蒂(Steve Moneghetti)以 小时 14 分 35 秒位列第 7;罗德··海登(Rod de Highden)以 小时 17 分 42 秒排名第 23;肖恩·奎尔蒂(Sean Quilty)则以 小时 19 分 35 秒居第 34 名。假如韦恩能保持黄金海岸的状态,并避免后来不断侵袭的伤病,他很可能就是那届奥运会冲线的第二位澳大利亚人。


当然,这只是《Tempo Journal》的一番假设推演,并非韦恩本人坐在椅子上唏嘘过往。他对这一猜测只是淡淡一笑:我没能做到,所以一切都是空谈不过,他的确走到了奥运马拉松选拔赛的赛场。


韦恩回忆道:我记得当时的奥运达标线是 小时 16 分整,但即便跑进了,也必须参加选拔赛。1996 年奥运会的澳大利亚队选拔赛举办于日本别府,时间大概是当年二月。我那时候状态很好,半程过关时仅用 66 分钟,感觉棒极了,但随后小腿拉伤,不得不退赛。


这一幕几乎成了他运动生涯的缩影:一次又一次被伤病打断的循环,让他再没有跨过马拉松终点线。韦恩说:那场我错过了,此后依然是同样的伤病轮回。2000 年的奥运选拔赛我也去跑了,但不是小腿拉伤,就是跟腱受损,几乎没例外。


我腿上有各种伤,做过好几次手术。按理说我本该跑得很快,但我只能做到身体所允许的程度



朋友们都叫他拉迪,要理解韦恩为何能跑出那惊心动魄的 小时 16 分 04 ,并在 1993 年至 1995 年间三度代表澳大利亚征战世界越野锦标赛,就得把时间拨回到悉尼西部的德鲁伊特山(Mount Druitt),一个工薪阶层聚居区,那时的韦恩正走在人生歧路上。


我从五岁开始打橄榄球联盟,一直打到大概十四岁。但在德鲁伊特山,出了些小状况,你懂的,就是做些傻事之类的。




韦恩最初接触跑步,是因为他的橄榄球俱乐部在休赛期会带他去参加小型田径赛我在尼皮恩田径俱乐部(Nepean Athletics Club)训练,说实话,那个俱乐部非常好,出了多名优秀选手:奥运选手马克·加纳(Mark Garner)、史蒂夫·佩里(Steve Perry)、杰米·哈里森(Jamie Harrison),还有一大批顶尖竞走选手。


转折点是伤病的出现,迫使韦恩退出橄榄球,幸好家人及时出手相助。韦恩回忆道:那时我个子还小,但其他孩子都在猛长个子。最后一赛季,我第一场就把手指撞断了,到第三场时又把胳膊四处骨折。



十年级结束时,韦恩已经有了更大的目标。跑步让我看清了自己眼前的机会,也看到了更广的天地。但若想实现理想,唯一的办法就是逼自己一把。


于是他选择换学校,搬去雷金茨公园(Regents Park)和外祖父母同住,那一带算是班克斯敦区域,并转学到以学业成绩见长的毕隆男子高中(Birrong Boys High)。在德鲁伊特山区学校,我基本就是混日子,但我意识到,自己必须专注起来,而留在那里无法做到这一点


外祖父给了韦恩所需的纪律约束。我外祖父非常严厉,把我生生调教成型,从那以后我在学校开始认真听课、努力补课。老实说,刚转到新学校时,还真得补上好几年的进度。



这份专注也延伸了到跑步上。韦恩全心投入到这项日后改变他一生的运动中。从赢得校级和地区越野赛开始,他十年级时就入选了州队,参加了 1984 年在达尔文举行的全澳中学越野锦标赛,并获得第三名。


从那以后,在高二高三时,我几乎常态性地拿下州赛、全国赛的冠军。1987 年,我首次入选世界越野锦标赛代表队,去了波兰华沙,在青年组拿了第 27 名。


20 世纪 80 年代末,韦恩进入堪培拉大学学习,并短暂进入澳大利亚体育学院(AIS)训练,在著名教练迪克·特尔福德(Dick Telford)手下磨砺。此时,他已是妥妥的国际水平选手:199319941995 三度代表澳大利亚出征世界越野锦标赛,并在 1994 年夺得澳大利亚越野锦标赛冠军;同年还拿下全国一万米亚军。在此前一年墨尔本赛场,他跑出 28 分 59 秒 60 的个人最佳成绩。



随后,韦恩就奉上了那唯一一次在全程 42.2 公里的马拉松赛中取得的高光时刻。“ 1995 年,我在黄金海岸举行的澳大利亚马拉松锦标赛上,首次参赛就跑出小时 16 分 04 秒的佳绩,夺得铜牌。但紧接着,一连串伤病接踵而至,我从此再没完成过任何一场马拉松


这一时期,韦恩开始转向赛事管理,并短暂涉足体育新闻,1993 年,他出任《Fun Runner》杂志主编,同时担任由费尔法克斯传媒(Fairfax Media)主办的City2Surf赛事的助理赛道总监。巧合的是,那一年他的女儿也降生了。而在奥运选拔赛及那次 DNF(未完赛)之后,他又经历了离婚,并全职抚养长女阿什莉(Ashleigh),并后来与第二任妻子育有两个儿子。


不言而喻,这样的生活几乎留不下多少时间去满足精英运动员的苛刻训练要求。

    每周跑量超过两百公里时,就需要做大量得恢复性训练,我却无法完成到位,结果就是伤病不断。而在当时,女儿无疑是我生活的重中之重。虽然我很快发现,相比于作为一名跑者,自己身为人父的表现更为出色,但我就是热爱跑步,到今天都依然热爱。




当年的马拉松运营状况并不理想。政府并不满意,澳大利亚田协亦是如此。


当悉尼获得 2000 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时,韦恩为马拉松项目做过一次运营评估,也正是那届奥运会催生了如今人们熟知且热爱的悉尼马拉松赛。



借着澳大利亚奥委会奥运工作计划的契机(这是悉尼 2000 奥运会前为精英运动员提供的就业与发展项目),韦恩进入了金融公司 AMP,并通过公司的赞助项目更深入地参与到千禧年奥运会中。他在 1999 年参与了名为点燃梦想的巡回活动,跑遍全澳 140 个城镇,为奥运造势;随后又投身火炬传递计划以及悉尼塔为中心的公共雕塑项目


他还参与制定 AMP 的全球赞助战略。这对我的职业发展很重要,让我更为理解商业投资、以及品牌启动并利用赞助投资的方法。这些认知至今对我颇有助益,也让我在现在的工作中拥有更加全面的能力。




奥运会结束后,悉尼马拉松赛陷入了数年的低谷,直到韦恩介入成为赛事运营方,情况才有改观


“那时马拉松赛的运营状况确实不理想,政府不满意,澳大利亚田协也不满意。因此原先的赛事运营方请我为其写一份发展策略。我答应了,但有一个前提:如果他们打算实施,那就必须让我加入团队,参与执行落地。


与原赛事运营方的谈判破裂时,韦恩感到机会来了。最终,我自己谈下了运营权并接手管理。2005 年 月我创立了 Pont3 公司,并一直保有赛事运营权。那时候赛事规模比较小,全程马拉松只有 1300 人参赛,此外还有半程和 10 公里赛。我在首年增加了家庭欢乐跑,整个社区都能参与进来。



凭借这些点滴进步,韦恩一步步推动悉尼马拉松蜕变成他一直坚信的模样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场比赛会与众不同:悉尼海港大桥、城市景观、歌剧院等各种地标景点,一应俱全。我坚信这些元素会让悉尼马拉松变为一项非凡赛事,我们需要的只是清晰明确的方向与高效持续的执行。


如今,这个愿景终于成真。2024 年 11 月,悉尼马拉松正式被确认成为全球七大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之一,这一消息引发了惊人反响

韦恩透漏:我们在 12 月首次开启抽签报名,结果有 79,800 人申请,争夺大约 35,000 个起跑名额


这种蜕变远不止于人数倍增,今年赛事还邀请到基普乔格(Eliud Kipchoge)和西凡·哈桑(Sifan Hassan)前来参赛,对于这项当年只有 1300 名完赛选手的赛事来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而它如今成为一种宣告:悉尼马拉松已处于世界之巅


韦恩解释道:只要你请来体育界大众熟知的超级明星,就能吸引大批观众,对吧?这次我们邀请到基普乔格和哈桑,两位世界马拉松赛场上的超级巨星,其中至少有一位已经破圈,成为普通公众也能认出的国际符号



韦恩的策略正在奏效。去年赛事观众估计在十五万到二十万之间,而韦恩希望今年这一数字能飙升到五十万

周日上午,悉尼街头将迎来史上最伟大的马拉松选手,人们会带着孩子站到赛道边,能亲眼看到基普乔格和西凡·哈桑,还有那些令人敬佩的轮椅竞速选手。


韦恩对赛事的长期规划,既雄心勃勃,又循序渐进

我觉得四到五年后,五万人是比较合理的数字。他说道,目前伦敦和纽约马拉松在相互较量参赛人数,各有有五万六七的完赛人数。如果人数上去会损害参赛体验,那我们宁可选择放慢增速。


我们从未想过要做到规模最大,我才不在乎。我想要全马的完赛人数达到其他大满贯的水准,但更在乎做得最好、做得最有趣





当被问及如果开普敦或上海加入大满贯行列,会对悉尼意味着什么时,韦恩说,这个问题他常被问到,他认为这个问题的弦外之音是,那样是否可能会稀释大满贯的含金量,甚至减少跑者对悉尼马拉松赛的需求。

我其实完全不这么认为,而且我已经在悉尼看到了正面效果。他说,把悉尼加入大满贯行列,并引入大满贯与候选赛机制,就是为了让全球跑者都能参与这套体系


韦恩指出,如果大满贯扩至九站,那几乎世界每个主要区域都会有一场,包括长跑的精神故乡——非洲。开普敦是个美丽的城市,我觉得他们会办得很好。我非常有信心,他们今年会通过评估,明年就会成为世界第八大满贯。



我们的赛事并不会影响其他比赛,它们的报名早已爆满。事实上,悉尼吸引了那些原本可能不会开始世界大满贯之旅的全新跑者,我相信,当其他新赛事加入时,也会见证同样的效果。


要真正理解韦恩的内核,还得听他谈谈为何自己能取得超越职业意义上的成功。对我来说,跑步即生活,长期如此;跑步也给予我很多,它带我去过很多地方,帮我克服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种种难关。我觉得自己欠这项运动很多。


这种感恩,催生了“ We Run 基金会。该基金会将利用悉尼及其他世界马拉松大满贯的慈善保障名额,为澳大利亚的社区跑步项目筹资,特别面向弱势儿童与原本无法接触这项运动的群体。


此外,悉尼马拉松近日还启动了原住民战略企划

为此,我们刚刚在纪念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的 NAIDOC 庆典周,举行了跑步俱乐部活动,效果非常棒。韦恩说,我们真心致力于让所有社区都能接触跑步,并在力所能及的地方予以支持,因为我们坚信,跑步与马拉松蕴含改变社区的力量。




从一个在德鲁伊特差点迷失方向的孩子,到为无数人创造机会的赛事掌舵人,对韦恩来说,他所有的努力都与自己一路以来的经历息息相关。

跑步是唯一让我热爱的运动,他说得很简单。


56 岁的韦恩,刚刚在阔别三年后重返跑道。他的双脚曾因手术损伤神经,需要多次手术治疗。

 我曾在医院连续三周靠氯胺酮输液来缓解疼痛。而现在,我终于又开始跑步了。三年之后能重新跑起来,真是太美妙了,这种感觉非常棒!


我们激励帮助人们开始跑步,成为有自己社区的常跑者,爱上这项运动,并不断坚持,最终走上赛道参赛。然后,这个循环能延续下去,他们带着孩子跑家庭赛,让下一代继续爱上这项美丽的运动。


澳大利亚是全球跑步参与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背后是一个庞大的跑者社群。而韦恩·拉登最大的满足,就是他创造的东西将远比个人成绩更为持久。

他或许没能踏上奥运赛场,但他所搭建的,将是一个激励无数跑者去追逐自己不可能之梦的舞台。


文字 迪伦·雷恩福 tempojournal/ 编辑HP
图片跑野大爆炸、品牌 / 视觉五年练习生

图片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79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