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于全套的跑步装备、晒跑步打卡轨迹,和一个月大几百k的跑量,几个跑黑的脚趾甲或许才是跑者身份最有代表性的标志。积累了一定跑量,尤其是跑过马拉松的跑者,一定会跑出几个黑趾甲,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更是跑者坚持到底的荣誉勋章。虽然你不必常常逢人就晒出来,但要是偶然间一露,就立刻会显示出,“嗯,是个狠角色。”对于跑者来说,黑趾甲或许已经是见怪不怪,脱落、再长新的,换了一层又一层。但为什么跑步会跑出黑趾甲呢?黑趾甲又叫甲下血肿,是在大强度训练或比赛后的几天内常常出现趾甲下淤血或积液,呈紫黑色或红褐色,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脚趾与鞋子长时间挤压摩擦造成的。对于跑者,特别是越野跑选手来说,更容易产生趾甲撞击,尤其是在下坡路段中,脚在鞋子里滑动,更容易损伤趾甲。一般来说,跑鞋不合脚是导致黑趾甲的普遍原因,鞋子太紧、挤脚、太硬,或者不合脚,都会增加鞋子对皮肤和趾甲的挤压,或使得脚在鞋内前后移动,因而造成脚泡和黑趾甲的发生。长时间跑步过程中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双脚一般会因充血而变大,因而脚部受到挤压而容易产生淤血。这也是长距离越野赛中在后半程会有大的换装点,选手们可以换大一点的鞋子,更适合脚肿之后穿着。虽说没有完全正确的跑步姿势,但有的错误跑姿,在跑步中步幅太大,经常使用脚尖着地会加大前脚尖的压力,不断压迫趾甲。或者前掌着地时会用脚趾蜷缩起来发力蹬地,会使趾甲受力过多而产生损伤。
这就不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了,在比赛或训练中,如果下坡路段过多,脚更容易随着惯性向前移动,使脚尖碰撞鞋子前端,从而挤压脚趾产生淤血。脚趾甲过长或过短,都会对脚趾造成一定压迫。趾甲过长容易导致和鞋面接触增加,造成过度挤压和摩擦;而趾甲过短则会使得脚趾局部受力更大。另外如果经常使用脚尖着地,或者脚部佩戴的透气胶带过紧时也会造成“黑趾甲”。
虽然黑趾甲是跑者的荣誉勋章,但通过一些措施还是可以避免或减缓的。
我们在选择跑鞋时,应当要选择比平时大半码的鞋子,给脚留有一定空间,或者是选择减震效果较好的鞋子。在夏季可以透气性好的跑鞋,跑长距离尽量选择鞋底厚点,缓震和包裹性更好的跑鞋,鞋带系宽松些,也能更好地保护脚趾。大多数的越野选手,在跑长距离赛事时都会专门为后半程准备大半码的鞋子,以使得在长距离奔跑脚肿后更合脚。除了选择大半码的鞋子之外,鞋带也要避免系得过紧或过松,过紧会直接压迫脚部,而过松则容易使脚部在鞋内滑动,特别是在下坡时更容易受到冲击。另外,袜子也要挑选运动袜,对脚的包裹性较好,不易产生摩擦,或者也可以选择五指袜,对脚部保护更好。
这就涉及到跑步姿势的问题了,跑步时脚部着地应当先全掌着地,然后再过渡到脚尖,减少直接前脚掌着地。尤其是在长距离、大量坡度及其他复杂地形中,更应该尽量避免直接前脚掌着地,这样可以减少脚尖碰撞鞋的顶部,以预防黑趾甲的产生。除了以上几点,要注意的就是趾甲长度不宜过长,应该定期进行修剪。
中奖者若未按规定参与抽奖,视作无效,跑野大爆炸保留最终解释权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20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