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微博 -文章:李晓轩 李十针SC
刷微信“看一看”的时候,刷到过几次“陪你跑”公众号的视频,以为这个公众号就是给人介绍跑步装备的,和我没太多关系就设为不感兴趣名单屏蔽了推送。
等我上微博才发现原来@吴栋说跑步 和@陪你跑 这么火,经微博大V科普竟然还有#陪你跑#超话,奔着学习的态度我翻了下微博看看这位大哥凭啥这么火。
我记得我在公开或非公开场合(我怕截屏,我确实记不清了)说过湛庐文化翻译并大肆推广的跑步书籍部分是跑圈毒害,对中国业余跑者的运动伤害会在十年内慢慢显现,比如这位吴栋大哥就是深受姿势跑法浸毒,且还没了解姿势跑法精髓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的推出了自己的《简爱跑步法》。
我刚看视频的时候就觉得他俨然创造了一个粗糙版的姿势跑法,无论是教学还是通过视频看跑姿都是借鉴姿势跑法的模式,有时间去翻了下原来吴栋真的很推崇姿势跑法,古人有云东施效颦,俗语有照猫画虎反类犬,这里叫什么?消化没吸收?
只因我早发出话,不再评论姿势跑法的优缺,所以今天就只说简爱跑步法或@吴栋说跑步不太合理的地方,希望你们有点判断力。
「 解剖看损伤,机械切无效」
运动损伤是我的专业,我本来打算找出@吴栋说跑步 在运动损伤上面不足的地方加以攻击,结果他没觉得运动损伤是什么毛病,就买苹果手机上的一个app,能标识你要的某块肌肉。每当有人咨询伤病,他拿app给你解剖一遍肌肉,然后就很快将话题转移到改跑姿和步频等话题上。
我们以前怀疑过百度看病,这个app解剖看病不一定比百度看病靠谱,因为我眼睁睁看到一个疑似髂胫束综合征病例,被咱吴栋大哥能给你认真的解剖到外侧半月板。
我们老爱说坐办公室的医生不懂跑步,其实懂跑步的大神也没多少有医学专业知识(常识)。现在运动已经进化到运动链、筋膜链、联动模式等,单一的解剖肌肉对运动来说基本没有意义。建议有病有伤还是去正规医院去诊治,至少别在解剖看病的土郎中身上耽误时间。
「数据控量血压,大型翻车现场」
我没有苹果手机和手表,所以想买也买不了“陪你跑”app,安卓手机有个微信小程序可以导入数据。
“睡眠+晨博+晨勃+血压”对训练确实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专业队一般也会根据以上无创数据收集信息来指导训练。
这个思路很好且有用,手表直观测量的数据很简单,但血压监测这项我估计全中国90%的人都测不好。我记得我在内科实习的时候,光口述水银柱血压计监测血压要点我背了一个星期才能完全记住。
根据吴栋测血压的视频看,@吴栋说跑步 推广并教大家测血压的错误使用血压计有以下几点:①测量前未充分休息;②血压计绑带感受器未放置在肘部肱动脉处;③血压计绑带高度不一定和心脏部位平齐;④血压计绑带松紧程度太随意;⑤血压监测时着装未完全暴露上臂。
用数据指导训练没问题,但错误的数据常容易导致错误的判断,@陪你跑统计三年吴栋大哥的随心所欲测量的3年血压数据了,到底给出了什么样的训练指导?建议网上仔细找找完整测量血压的流程,拿知识伪装一下自己对数据的不严谨。
「脚落在重心下方,对or错」
多看几次@吴栋说跑步 帮别人看跑姿的视频,你肯定会对“减少步幅、让脚落在身体(重心)下方”这句话印象深刻。
一般谁对我讲“脚落在重心下方是正确“这句话的跑友,我都直接拉黑了事,不想费口舌。这次既然要反驳数据控,我正好找了个168cm中等身高全马成绩330左右的男士来给重心算一笔账。
由上图得知,跑者跑步时平均配速为5′10″,平均触地时间是223毫秒,根据亚洲人重心约位于离地56%身高处得知次跑者重心约离地94cm处。
当配速稳定时长距离跑步中重心在水平方向上近似匀速的过程,我们看一下这触地的223毫秒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1000米÷310秒(5′10″)×0.223秒=0.719米≈0.72米
短短一眨眼的时间,重心往前进方向移动了0.72米,如果你有心,你可以躺地上摆拍一下。或者你去画一个最长边是94cm,第二边是72cm的直角三角形,看看那夸张的后脚蹬离角度,你估计弓步压腿都做不了那么标准。
至于跑步落地时脚的落地点在哪里呢?业余大众不知道,但我觉得专业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所以我扒了中国田协给专业教练员进行培训的PPT。
适不适合您,我不太清楚,但绝对比@吴栋说跑步 权威,如果你能认真趴地上看看高手落地,你更会觉得上图教练员培训班的PPT权威些。
「手机录视频看落地和膝关节屈伸角度?」
@吴栋说跑步 还喜欢说的一句话“录视频,@吴栋说跑步”,这个看视频到底有用没,其实有用,但也没啥大用,比如我就能看出来吴栋跑步摆臂时左肘关节超过腋前线、右肘基本上刚到腋中线就马上后摆。
如果小学没有逃过课的话,我们应该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不同的观赏角度看到的不一定是准确的。
引申到视频看跑姿的话题,我们如果要看跑者脚掌落地部位的话,应该是讲拍摄角度贴地面,这样慢放可能会看到脚掌触地(注意:是触地,不是着地)情况。如果我们想看落地瞬间膝关节的屈伸角度,是不是摄像机位应该在身侧起码平行膝关节处。
但事实是什么,咱大神什么视频都能看,正面、背面、俯拍、画质渣到脸都看不清也行,“横看成岭侧成峰”在这里不成立,你敢艾特我,我就能看敢让”缩小步幅,前脚掌落地“等建议脱口而出。
测量脚掌着地方式能不能严谨点,至少弄个足底压力测试鞋垫啥的,能准确的描绘出足落地到蹬离的足部力线过程,光靠肉眼加抖音你能分出50毫秒的瞬间?
测量膝关节落地角度时咱能不能先定点连线,把下肢力线按照股骨大转子、股骨外髁、外踝尖等骨性标识固定清楚后再开始拍摄,好吗?膝关节量角度是线,不是腿那么粗的投射面,数据控们,醒醒!
类似↑这样标记
到这里如果你感觉你学会了测量下肢力线,还倔强的想试试,估计你看到下面这个概念你会放弃给视频看跑姿这个玄学技能。
「下肢刚度(腿部刚度)」
很多人可能有过在硬路面跑步突然踩软地上时会有膝关节瞬间一软的感觉,或者在松软路上无意识踩到硬地会感觉腿像木棍一样杵地上很不爽。这时候我们要了解一下新名词——下肢刚度。
我建议你们自己去百度相关资料,仔细看看,看完后就对所有的类似@吴栋看跑步 之流手机视频看跑姿会敬而远之的。
懒人看这里,膝关节在神经反射调控下根据路面硬度、肌肉疲劳度、移动速度、路面坡度等有7-10°一个自我调节机制,路面越软,下肢刚度越强,膝关节落地屈伸角度越小,力的反馈越强;路面越硬,下肢刚度越弱,膝关节落地屈伸角度越大,力的缓冲越好。相同条件下,下肢刚度和跑动速度成正比,你跑的越快,下肢刚度越大,反之越小。
所以你觉得@吴栋说跑步 里面的视频看跑姿能得出的膝关节过伸的结论从而让人家刻意屈膝以减少步幅的结论有多少是正确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果说PB是努力训练+比赛技巧的综合结果这个理论你认可,那你应该能接受跑姿其实是速度、力量、柔韧、平衡的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体现这个观点。
欣喜的时候,我接触的很多教练都知道力量训练对跑步的益处,很多跑友也接受了拉伸柔韧训练对身体恢复和成绩促进的正向观点。
但社会业余跑者还无法(或不愿意)接触到正规的训练,还在被一些流量为王的(自)媒体牵着鼻子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专项力量+综合力量+柔韧会让你跑步姿势更经济更自然,步频步幅的细微改变都是以上内因的驱动,一味的追求形似,削足适履、刻板教条的模仿百害而无一利。
跑步想提高,别偷懒,别玄幻,时刻回忆一下牛顿定律,别让奸商↑打着大数据高科技的幌子羞辱你智商。
陈成说:已经在微博上关注了 “吴栋说跑步”蛮久了,专业知识这块我就不提了,我想说的的是,您能不能在 有组织有计划的搬运“Runner‘s World” 网站内容的时候,
一 标注内容来源
二 提高业务及英语水平,表述清楚
三 不要歪曲原文的意思
还有,我们打算认真准备一些关于姿势跑步的文章。
谢谢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27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