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重也是很多跑者会关心的问题。毕竟有个说法,体重轻一公斤,全马成绩要快三分钟。虽然这篇文章不是减肥指南,但是你要是读完了,减肥知识也能增加。
那跑者如何降到理想的体重?是不是跑得越多就越瘦?猜猜 7 月份跑了 9 百多公里的铁蛋,体重降到了多少?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所谓有氧和无氧,是两种代谢供能的方式,根本区别在于身体如何产生能量来驱动肌肉。
在高强度、短时间爆发(通常 2 分钟内)运动中,身体需要立即大量能量,氧气供应跟不上需求。此时,身体无需氧气,直接快速分解储存在肌肉中的糖原(葡萄糖)来供能。而在中低强度、持续较长时间(通常大于 5 分钟)运动中,身体主要依靠氧气来分解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糖原) 产生能量。这个过程主要在线粒体(细胞能量工厂)内进行,效率高,可持续时间长。

有氧强度较低(心率约为最大心率的 60%-80% ),可持续较久(如 30 分钟以上)。无氧强度极高(心率>最大心率 80% ),只能维持很短时间(几秒到几分钟)。
有氧时呼吸较平稳,能边运动边说话。无氧时呼吸急促、肌肉酸痛明显,难以持续说话。
有氧显著提升心肺耐力与心血管健康,运动中直接燃烧脂肪效率高,是减脂和改善整体健康的重要方式。而跑步作为有氧运动的主力军,被很多人当作是减肥的利器。从运动与脂肪消耗的角度来说,跑步确实够得上这个称号。
无氧主要增强肌肉力量、爆发力和围度,提升骨骼密度。其独特价值在于产生显著的“后燃效应”(运动后持续耗能)和通过增加肌肉量来长期提升基础代谢率,打造“易瘦体质”,对长期减脂和塑形至关重要。
有氧是耐力与燃脂的“长跑引擎”,依赖氧气燃烧脂肪;无氧是力量与爆发的“冲刺引擎”,无需氧气快速燃烧糖原。两种供能方式并不是互相排出的,而是同时存在的,就看哪个为主。

许多跑者初期通过跑步等有氧运动减肥效果显著,但一段时间后却陷入“拼命运动,体重纹丝不动”的困境——这就是典型的有氧减脂瓶颈期。其核心原因在于身体的“适应性生存机制”。
长期重复同类型、同强度的有氧,如每天匀速跑 10 公里,身体会像精密的机器般优化能量利用。完成相同运动所需消耗的热量逐渐减少,减脂效率自然下降。

单一有氧若未配合力量训练,身体为适应耐力需求可能分解肌肉供能。肌肉是代谢引擎,流失意味着基础代谢率( BMR )降低。即使跑步依旧,每日总消耗却悄悄缩水,制造热量缺口(消耗>摄入)越来越难。
长期大量有氧可能影响压力激素(如皮质醇)水平,间接阻碍脂肪分解,甚至触发身体进入“节能模式”,优先储存脂肪以备“生存危机”。
所以说并不是跑得越多越减肥,越瘦。

相较于有氧运动在“当下”燃烧脂肪,无氧运动(尤其是力量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 HIIT )的减脂魔力在于其强大的“后劲”——它能在运动结束后数小时甚至数天内,持续高效地燃烧脂肪。这种“后劲”主要源于两大核心机制。
运动后过量氧耗( EPOC )—— 燃脂的“余热效应”。当你完成一组力竭的深蹲或一轮冲刺跑后,身体并不会立刻回归平静。
它需要大量能量进行恢复,偿还运动时欠下的“氧债”、清除堆积的乳酸、修复受损的肌纤维、补充耗尽的糖原储备、平衡升高的体温和激素水平… 这一系列修复工程,使得身体在运动结束后的 24-72 小时内,静息代谢率显著提升,额外消耗的热量(其中脂肪供能比例增加)可达到运动本身消耗的 6%-15% 甚至更高。

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接近力竭,EPOC 效应越显著。这意味着,一次高质量的无氧训练后,你即使躺着、坐着,也比平时燃烧更多卡路里。
无氧运动,特别是抗阻训练,是刺激肌肉生长的最佳途径。肌肉组织是高度“耗能”的——即使在完全休息状态下,每公斤肌肉每天消耗的热量也远高于脂肪。
当肌肉增加,基础代谢就变高。每增加 1 公斤肌肉,基础代谢率每天可提升约 50-100 大卡。这相当于你身体内置了一个无形的“燃脂小马达”,全年无休地工作。肌肉量越多,日常活动(走路、做家务)消耗的热量也越多,制造“热量缺口”(消耗>摄入)变得更容易、更可持续。长期坚持无氧训练,就是不断升级这台“代谢引擎”,有效解决减脂反弹的难题。
因此,无氧运动通过 EPOC 制造短期燃脂红利,并通过增肌带来长期代谢提升的双重效应。它不仅能助你突破有氧减脂的平台期,更能将身体塑造成一台高效燃脂的机器,实现“躺着也能瘦”的理想状态。

对跑者来说,要想减到理想的体重,一味地跑步总会遇到瓶颈。真正高效、可持续的方法,必然是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黄金组合。它们并非竞争对手,而是互补的盟友,协同作用能产生“ 1+1>2 ”的惊人效果。
以力量训练为核心的无氧运动,有效对抗单纯有氧可能导致的肌肉流失,维持甚至增加宝贵的肌肉量,保持甚至增加显著基础代谢率。这意味着即使你静止不动,身体也在燃烧更多卡路里,打造不易囤积脂肪的“内燃引擎”。

同时,力量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引发强大的运动后过量氧耗,让身体在训练结束后持续燃烧脂肪数小时甚至数天,形成显著的“后燃效应”。
先进行力量训练消耗体内糖原储备,再进行有氧运动,身体会更快地转向脂肪供能,提升燃脂效率。对跑者来说,当单一有氧遭遇瓶颈时,加入力量训练能提升代谢,同时还能避免伤病,提升跑步经济性。
因此,“减重王道”在于组合。每周在保证跑步训练之余安排 2-3 次力量训练塑造代谢引擎,再辅以科学饮食与充足休息,就能高效减重。

纵使你每日挥汗如雨,在健身房或跑道上倾尽全力,燃烧了可观的热量,但只要饮食失控,摄入的能量轻易就能覆盖甚至远超你的运动付出,热量盈余的魔咒便无法打破,减脂目标自然化为泡影。运动带来的益处(如心肺提升、肌肉增长)固然宝贵,但它们无法独立对抗糟糕饮食的“破坏力”。
减重的生理本质是“消耗 > 摄入”。运动增加消耗端,但饮食控制才是管理摄入端、精准制造热量缺口的最直接、最高效手段。一块蛋糕、一杯奶茶的热量,可能需要你多跑几公里才能抵消,极易功亏一篑。

人们对运动消耗的热量往往过于乐观。一次辛苦的一小时跑步,消耗可能远不及一顿不假思索的大餐。依赖运动“赎罪”心态,是减脂失败的常见陷阱。
即使总热量相当,高糖、高精制碳水、反式脂肪的饮食会扰乱激素(如胰岛素),加剧炎症,阻碍脂肪分解,并刺激食欲,让你更难“管住嘴”。而富含蛋白质、优质脂肪、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的天然食物,则能稳定血糖、增强饱腹感、优化代谢环境,为运动效果赋能。
“管住嘴”并不意味着极端节食或剥夺享受。它的核心在于“有意识的营养选择”和“可持续的热量管理”。优先选择营养密度高的食物,用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蛋白、健康脂肪填满餐盘,满足身体真正的营养需求。关注份量与烹饪方式,即使是健康食物,过量也会导致热量超标。选择蒸、煮、烤等低油烹饪。
大量训练后总免不了要补充更多能量,所以允许偶尔的享受,但记得保持整体平衡。合理的营养支持运动表现、促进肌肉恢复、维持代谢活力,让每一次汗水流得更有价值。

正在运动备战芝加哥马拉松的铁蛋,八月份跑了 936 公里,创个人月度纪录,而他的体重也差不多历史新低,不到 60 公斤。这里面大跑量是主因,但也有力量训练和饮食控制的组合拳。
所以跑者要想减到理想的体重,该知道怎么做了吧。那,Hyrox 训练,是不是很适合减肥?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79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