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陈成
“专业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在本文中是指,曾经是专业队运动员,退役后在商业比赛中有所斩获并有一定影响力的运动员。笔者对多位曾经各省队的专业选手进行采访,试图收集当事人对退役的心声和看法,同时对他们在专业队时期的经历和退役后的成就进行对比交流。
当谈到每一位运动员今后的规划,现在处在成功阶段的他们,无思想准备、又不知该处理和平衡好后期的生活、学习与训练的话,冠军很有可能会成为人生的绊脚石。曾经的成功对退役后各自生活、家庭和事业所衍生出来的各种机遇和影响太过庞大,规划和自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管是在专业队还是退役后的成功,接踵而至的肯定是大量媒体采访、活动亮相、赞助商回报和公益互动等,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新“工作”,这些专业的业余选手都是如何把握的?是否能娴熟应对各种场合中不同活动的陌生角色?在经历了巅峰期时,有什么样的体会和经验?对于未来的准备、转型、生活等又是怎样考虑的?带着上述种种疑问,让我们一起探索专业马拉松选手退役后的生活。
专业队里的经历
所有专业队的运动员他们身上有太多共同点,他们都曾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也是各省市地区的希望,自然他们也都意识到公众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初生牛犊的岁月让他们非常自信,把压力化作动力,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去争夺好成绩。在队里曝光率低,很少有媒体会穷追不舍的追问,还是给了他们比较宽松的空间。
专业队的结束,让有的人如释重负,甚至是欣喜若狂、激动不已,毕竟崭新的大门将为他们打开。所有人也知道,专业队退役的身份会使他们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并产生满足与自豪感。
也让有的人除了收获小学文化程度外,就剩下因受伤垮掉的身体,以及10几万的退役费之外一无所获。上面图片中是马拉松名将郭萍,她曾获得日本千叶马拉松比赛的第二名,也是17年美国《洛杉矶时报》里面”中国运动员流血又流泪“的一位主人公。9岁开始训练,16岁成为职业选手,26岁退役。退役后她的脚趾几近残疾,生活窘迫。
带着光环进入人间
顶着“专业队”光环的运动员,大多数役后并没有选择转行,依旧从事着体育相关行业,也有很多人继续活跃在赛场上。只不过专业队里的时候为国争光夺得冠军是每一位运动员倾尽全力、为之奋斗的最大目标。退役后专业队里带来的自信心,让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收获更高,像李子成、闫龙飞、骆滔等人这样的例子跑圈里数不胜数。
谈到业余的成功,他们相同的地方在于,有不同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强调在个人的运动生涯中就要注重发展和培养除体育之外的各项能力。首先找到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所在,然后对其进行专研。运动员在各自不同的体育项目中已经是专家了,而只有成为专业精英人士,才能为未来的职业道路铺垫基础。
成功后的收获也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个人兼家庭条件的改善、更广阔的机遇、学习方向的拓展、延续性的帮助与支持等等。在马拉松界他们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甚至这一辈子都会被“XX马拉松冠军”的光环笼罩着。然而有得必有失,在成为跑步公众人物的同时,势必也牺牲了一定的自由度和私人时间与空间,能保证系统训练及休息等等。
如何在迷雾中坚定自己奔跑的方向
处理好与赞助商的关系
赞助商对这些冠军们的需求自然也是水涨船高,赞助费用也在这些运动员最主要的收益。但作为一名优秀的职业选手,需要去仔细斟酌利弊,在赞助商为你创造财富、给你提供更多训练经费与参赛机会的同时,怎样在不太影响训练和作息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去回报他们。
学会理财很重要
站在马拉松顶端风光无限的马拉松冠军们并不是全才,此时如何打理好巨额奖金等费用是他们的弱项,而运动员这一特殊职业使得对奖金的管理和规划显得更为重要。以我们熟知的“半马小王子”李少壮为例,15年的失败让他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回到正规,也给更多的运动员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时间苦练无人知,一朝成名天下知。”许多人在夺冠之前都鲜为人知,但在某次赛事上一举成名,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但运动员的生涯毕竟是短暂的,也不会有人把马拉松当作毕生的职业。
在所有的运动赛场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个称谓:“老将”,我们也都知道被称为“老将”的董国建也不过才31岁。竞技体育的残酷性使得新星迅速升起,在赛场闪过之后很多便成为了“流星”。运动员吃得是青春饭,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面对岁月催促,面对后浪竞争,面对伤病等种种因素,总有英雄迟暮的那一天,告别赛场亦是迟早的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内马拉松冠军的奖金延展性较差,有的更是“一枪头”的收入。所以,运动员再收入方面与常人的最大区别就是集中于短暂的巅峰阶段。但支出却和常人一样,是绵延整个人生的。因此,趁巅峰还未结束,光环犹在之时,应尽早筹划“胜后”之路才是正道。
如何转型
近年来体育界不断有退役运动员生活窘迫的极端案例被曝光,但是马拉松运动员并未有类似的报道,不是说没有,或许是还没开始。不可否认,摸爬滚打多年的退役运动员就业普遍遭遇过困惑、迷茫和不受肯定,满怀惆怅的退役运动员群体急需就业辅导和信息资源。
目前国内很多“专业业余”选手开始转型,跑步教练、做赛事、从商、进入体育公司等等。而其他选择退役或休整的队员,应当合理安排好学习计划、仔细斟酌不同的工作岗位,多尝试、多积累、多请教,安妥稳当地转型到人生的下一份事业,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更多的挑战。
在这个唯冠军论的国度里,所有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如何取得比赛的胜利,拿到多少冠军,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位优秀的运动员夺冠后周围一切所会发生的变化和需求。
这些变化不仅会影响到运动员后续的竞技状态与学习发展,更会对这些冠军们的人际社交和家庭关系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希望这些运动员们能够妥善地处理和应付大众高涨的期望、舆论和粉丝的压力、亲朋好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职业选择的方向,期望中国的运动员不仅能在赛场上叱咤风云,也一样能在赛场外的世界迎刃有余。
跑野大爆炸
据说跑圈大咖都有关注这个平台!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30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