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白宇飞教授告诉我,他正在写一本关于“马拉松”的书时,我立刻充满了期待。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马拉松运动的自媒体作者,我曾阅读过国内几乎所有关于马拉松的书籍,然而市面上仍然缺少一本真正全面、系统地介绍马拉松运动项目的著作。而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跑步的书,它更像是一本解答“马拉松是什么,马拉松赛事为何如此火热”的百科全书。

无论你是对马拉松一无所知的普通读者,还是经验丰富的专业跑者,这本书都能带来收获和感悟。书中不仅涵盖了马拉松的历史发展、规则演变、赛事文化,还穿插了大量生动的小故事,尤其是那些历史人物与经典赛事的故事,赋予了马拉松精神更具体的诠释。
比如,书的开篇就简练而犀利地剖析了马拉松起源的“糊涂账”——传令兵斐皮迪皮斯高喊“我们胜利了”后倒地身亡的故事,实际上竟然是文学家后期“拼接和杜撰”出来的。

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而马拉松如今的标准距离—— 42.195 公里,同样是一个“拍脑袋”式的决定:从最初各种不同长度的赛道,到 1908 年伦敦奥运会为了满足王室观赛需求而阴差阳错的改成 42.195 公里,又经过数年,直到 1921 年才被世界田联正式认定为国际标准,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随意。这些历史的奇闻轶事,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对马拉松的独特魅力产生更深的敬意,它并非那样庄重而严肃,一个看似随意的决定,一次偶然的事件,都可能悄然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此书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它将马拉松的历史基因与文化精神呈现给每一位读者。
正如本书联袂推荐人 香港大学徐国琦教授所说:“一部马拉松历史可谓跨国文化史,也是世界人民共有历史”。“本书帮助我们换一种角度理解中国的国际化征程”

今天的马拉松,已经不是单纯的一项体育运动,当马拉松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现象,值得用多元的视角去理解。

六大满贯是什么?只是几场难以中签的比赛而已吗?马拉松大满贯,不仅仅是跑者的朝圣之地,更是马拉松文化与精神的集中体现。波士顿,作为“美国精神发源地”的重要象征,波马也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品格。2014 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次年,近 36000 名参赛者再次站上起跑点,42 公里赛道两旁挤满了约百万名热情观众。跑者们用脚步传递力量与希望,观赛者则以密集人墙的方式展现团结和无畏,人们用行动证明,恐袭无法击垮一个团结的社区。

你是否想过,一场马拉松赛事如何能拯救一座城市?在 20 世纪 70 年代,纽约这座城市曾因犯罪猖獗、腐败横行而陷入至暗时刻,纽约马拉松也一直不愠不火,1976 年,赛事组织者大胆革新,将马拉松从中央公园转移到城市街道,也正是因为纽约路跑协会这次大胆的尝试,开启了马拉松运动拥抱都市的大门,让赛事成为了整个城市的节日。

马拉松赛事的故事,更不能离开每一个有血有肉的参赛者。书中不仅聚焦于我们熟知的马拉松巨星埃鲁德·基普乔格,还穿插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这项运动背后的温度与力量。其中,琼·本诺伊特·萨缪尔森、阿贝贝·比基拉和鲍勃·维兰德的故事尤为突出,令人动容。

琼·本诺伊特·萨缪尔森
琼·本诺伊特·萨缪尔森的故事是关于热爱与坚持的传奇。她在 2024 年东京马拉松中以 66 岁的高龄完成六星连珠的大满贯壮举。她的跑步生涯始于一次滑雪受伤,通过慢跑康复的她意外发现了跑步的乐趣,并逐渐成长为一位传奇马拉松选手。从波马夺冠,到洛杉矶奥运会的金牌,再到 61 岁高龄时与女儿携手参赛并夺冠,萨缪尔森用行动证明了只要心怀热爱,就能跨越时间的障碍。

另一位传奇人物是阿贝贝·比基拉。1960 年罗马奥运会上,这位埃塞俄比亚选手赤脚跑过古老的罗马石板路,成为第一位赢得马拉松奥运金牌的非洲运动员。四年后,他在东京奥运会上再次夺金,成为奥运马拉松历史上首位卫冕成功的选手。非洲选手登上马拉松冠军领奖台,并非我们想象之中的那样理所当然,他的故事,也值得我们去回顾。
还有一位失去双腿的退伍军人,在 1986 年仅靠双手用时 98 小时 48 分 17 秒完成了纽约马拉松,成为当年 19413 位完赛者中的最后一人。当他最终抵达中央公园临时重新搭建的终点线,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赛事总监无比骄傲地宣布他的成绩为“有史以来最慢的马拉松世界纪录”。
马拉松精神,不只是一味的坚持,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苦难的态度和力量,成功并非终点,而是持续进步的过程,向内求索,踏踏实实地前行,终点定将会向你奔赴。

从无锡的樱花雨中跑过,感受人在画中跑的春意盎然;在西安的千年古韵中穿行,在一呼一吸中体会六朝古都的厚重。沿黄果树飞瀑下疾驰,在“声若雷滚撼天地”中与祖国壮美山河共同脉动。
本书用整整一章的篇幅,系统梳理了中国马拉松的发展历程。从七百年前元代的“贵由赤”,到近七十年前的新中国首场马拉松,再到如今遍布全国的城市马拉松,书中不仅有历史回顾,更有对当下中国马拉松的观察与思考。

我们不会想到,1957 年新中国第一场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居然是一个在医院工作的小伙子,在当时结核病多发的卫生环境下,练习长跑主要是了保持身体健康,更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救死扶伤。马拉松运动,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价值与意义。
1983 年,萨马兰奇在中国提出“群众化马拉松”的概念;到 1985 年,北京率先实现了这一愿景。此后,中国马拉松赛事遍地开花,从北京到大连,从广州到厦门,每一场赛事的兴起,都与中国的城市化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同频共振。

自 2014 年体育赛事“放管服”改革以来,可以说马拉松赛事犹如春风化雨,伴随着中国跑者的脚步一路成长,“体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马拉松的终点不止于一块沉甸甸的奖牌,更承载了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今天中国马拉松,更加值得被记录,更值得被书写.

马拉松赛事的,不仅仅是体育现象,更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拉松真正能成为一项产业,也就是近十年的光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赛事经济对体育消费的推动作用,马拉松赛事也成为体育产业链条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书中详细分析了厦门马拉松的市场化探索。从 21 世纪初,厦马摸着石头过河,率先将赛事资源价值数据化,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赛事自我造血,并通过“赛+会+论坛”的模式提升赛事品牌价值。如今,马拉松经济已成为体育产业的新增长点,与文旅、商业、科技深度融合,展现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办好一场马拉松,需要做好一万件事”,三联出版社选择在锡马发布此书,既是对赛事的致敬,也是一场关于马拉松文化的深度交流,书中也用了大量笔墨,讲述锡马成功背后的故事,技术情怀如何落地,从智能领物,分区检录,到候补退出,正是因为这份专业精神,使得锡马才能站在赛事科技创新的前沿。

正如书中所言:“从城市马拉松到马拉松城市。”未来,中国马拉松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而这本书,或许正是理解这一切最好的窗口。在当下短视频、自媒体快节奏内容为主导的时代,这样一部系统梳理马拉松历史、文化、赛事经济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
最后,欢迎大家阅读此书,共同交流,您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你当初为什么跑马的小故事,有机会免费获得本书奖励。
文字:跑野大爆炸 / 编辑:小恐龙
图片:跑野大爆炸 /视觉:四年练习生
原创文章,作者:跑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unyeah.world/74874.html